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
-
37000cm威尼斯新春中国行|沉浸中国年:当老外遇到春节
[荐]

37000cm威尼斯新春中国行|沉浸中国年:当老外遇到春节

  • 分类:公司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2-02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37000cm威尼斯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沉浸中国年:当老外遇到春节   新华社记者黄扬、杨琪、王美祺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最是隆重、热闹。   来到中国七年,孟加拉国青年吴迪的“春节印象”,已经从“遥远而陌生”变为“色香味俱全”。   “春节可以看到、闻到、感觉到!”吴迪说,“门上的对联、鞭炮的噼啪声、饺子年糕的香气,到处都挂着红灯笼,孩子们手里拿着红包……在中国年,空气中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息!”   如今,越来越多像吴迪这样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过大年”。春节,这个他们眼中古老的词汇,正散发出真实可感的欢乐与喜庆。 除夕年夜饭,孟加拉国青年吴迪正端着一大盘炸鱼(1月29日摄)。新华社发          入乡随俗     “我们喜欢春节,所以来到这里。”巴西人韦斯利·比乔夫说,他和朋友们准备用30天旅游中国,专程体验“地球另一端的新年”。   欢腾的音乐中,土家族阿哥阿妹挥动着手中的龙灯;几十张餐桌连成了一条百米长龙,上面摆满了火锅、腊肉、腊猪蹄等土家美食……在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张家界,韦斯利感受了当地土家族“过赶年”的节庆氛围。   “赶年”是湘西北山区的土家族年俗——过了小年,直到除夕前,每天都可以吃团年饭,寓意“赶着过年”。韦斯利告诉记者,为了融入节庆气氛,他还特地购买了当地的土家族服饰。   同样“入乡随俗”的还有来自德国柏林的安德莉亚·施密特。她和丈夫到上海豫园赏灯。“人很多、很热闹。”她说。 2025年1月21日,一名乌克兰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圈观光拍照。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新一年的豫园灯会以“山海奇豫记”为主题,既有生肖蛇的大型灯组,也有各种以《山海经》中描述的灵兽猛禽、奇花异草为灵感制作的花灯。   旅游网站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农历春节假期,该平台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203%。近1个月,海外游客“灯会”“京剧”“川剧变脸”等非遗类项目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6倍,预计非遗体验项目还将迎来更高增长。业内预测,今年春节期间国际游客人数将创历史新高。   随着中国免签政策持续放宽优化,“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受访者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旅行的主要目的。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蒋依依认为,“入乡”才能更好地“随俗”,春节年俗中有许多既能观赏、又能体验的文化项目,实地体验这些活动,将帮助境外游客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辞旧迎新      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好运与喜悦。北京北四环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一楼南侧的展馆已经换上红色“新装”,庆贺乙巳蛇年的到来。   展览“过年——春节主题展”正在这里举行,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此展出。 1月29日,在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上观展群众络绎不绝。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看到展厅里挂满精美的灯笼和丝带,23岁的俄罗斯留学生、中国文化的忠实粉丝扎伊采娃惊呆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她说。   广东潮汕地区的国家级非遗英歌舞走上街头,展演气势如虹;在四川自贡,27项灯会灯彩非遗竞相闪耀;在中国多地古城,400多场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火热进行……春节期间,外国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中国各地的年俗文化活动。   在山西太原,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纳克维·赛义德亲手印制了蛇年生肖年画。“这些年画的内容历史悠久,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期盼和愿望。”他说。   “岁末年初,人们送冬接春、辞旧迎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春节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这样的时间观、价值观,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团圆共享     伊拉克的博主“老王在中国”受邀来到广东梅州松口,与当地客家人共度新春佳节;留学中国的南非女孩文娜雅和上海财经大学的留校师生们一同做灯笼、写春联、拓印福字……团圆与和谐,是中国人寄予春节的精神追求。   在奥地利汉学家、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前院长李夏德看来,春节的核心要义是团聚,是“在一起”,这样的精神内核支撑着它从古老的东方传统转变为启发世界团结的文化力量。 2025年1月8日,入境游客被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在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乙巳蛇年春节被网友们称为“地球村的第一届春节”。   从“如何用筷子”到“红包该怎么包”,外国网友通过小红书搜索春节的相关信息,学习春节的各种礼仪与习俗。部分用户甚至模仿“围炉吃年夜饭”,用当地食材制作春节大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跨文化交流。   有美国网友表示:“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传统节日的温暖。”   李夏德认为,各国民众共庆春节、同享欢乐,在此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了解,促进了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绘就了一幅和合共生的美好图景。“这也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共同携手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荐]

37000cm威尼斯新春中国行|沉浸中国年:当老外遇到春节

【概要描述】37000cm威尼斯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沉浸中国年:当老外遇到春节   新华社记者黄扬、杨琪、王美祺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最是隆重、热闹。   来到中国七年,孟加拉国青年吴迪的“春节印象”,已经从“遥远而陌生”变为“色香味俱全”。   “春节可以看到、闻到、感觉到!”吴迪说,“门上的对联、鞭炮的噼啪声、饺子年糕的香气,到处都挂着红灯笼,孩子们手里拿着红包……在中国年,空气中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息!”   如今,越来越多像吴迪这样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过大年”。春节,这个他们眼中古老的词汇,正散发出真实可感的欢乐与喜庆。 除夕年夜饭,孟加拉国青年吴迪正端着一大盘炸鱼(1月29日摄)。新华社发          入乡随俗     “我们喜欢春节,所以来到这里。”巴西人韦斯利·比乔夫说,他和朋友们准备用30天旅游中国,专程体验“地球另一端的新年”。   欢腾的音乐中,土家族阿哥阿妹挥动着手中的龙灯;几十张餐桌连成了一条百米长龙,上面摆满了火锅、腊肉、腊猪蹄等土家美食……在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张家界,韦斯利感受了当地土家族“过赶年”的节庆氛围。   “赶年”是湘西北山区的土家族年俗——过了小年,直到除夕前,每天都可以吃团年饭,寓意“赶着过年”。韦斯利告诉记者,为了融入节庆气氛,他还特地购买了当地的土家族服饰。   同样“入乡随俗”的还有来自德国柏林的安德莉亚·施密特。她和丈夫到上海豫园赏灯。“人很多、很热闹。”她说。 2025年1月21日,一名乌克兰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圈观光拍照。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新一年的豫园灯会以“山海奇豫记”为主题,既有生肖蛇的大型灯组,也有各种以《山海经》中描述的灵兽猛禽、奇花异草为灵感制作的花灯。   旅游网站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农历春节假期,该平台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203%。近1个月,海外游客“灯会”“京剧”“川剧变脸”等非遗类项目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6倍,预计非遗体验项目还将迎来更高增长。业内预测,今年春节期间国际游客人数将创历史新高。   随着中国免签政策持续放宽优化,“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受访者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旅行的主要目的。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蒋依依认为,“入乡”才能更好地“随俗”,春节年俗中有许多既能观赏、又能体验的文化项目,实地体验这些活动,将帮助境外游客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辞旧迎新      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好运与喜悦。北京北四环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一楼南侧的展馆已经换上红色“新装”,庆贺乙巳蛇年的到来。   展览“过年——春节主题展”正在这里举行,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此展出。 1月29日,在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上观展群众络绎不绝。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看到展厅里挂满精美的灯笼和丝带,23岁的俄罗斯留学生、中国文化的忠实粉丝扎伊采娃惊呆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她说。   广东潮汕地区的国家级非遗英歌舞走上街头,展演气势如虹;在四川自贡,27项灯会灯彩非遗竞相闪耀;在中国多地古城,400多场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火热进行……春节期间,外国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中国各地的年俗文化活动。   在山西太原,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纳克维·赛义德亲手印制了蛇年生肖年画。“这些年画的内容历史悠久,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期盼和愿望。”他说。   “岁末年初,人们送冬接春、辞旧迎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春节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这样的时间观、价值观,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团圆共享     伊拉克的博主“老王在中国”受邀来到广东梅州松口,与当地客家人共度新春佳节;留学中国的南非女孩文娜雅和上海财经大学的留校师生们一同做灯笼、写春联、拓印福字……团圆与和谐,是中国人寄予春节的精神追求。   在奥地利汉学家、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前院长李夏德看来,春节的核心要义是团聚,是“在一起”,这样的精神内核支撑着它从古老的东方传统转变为启发世界团结的文化力量。 2025年1月8日,入境游客被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在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乙巳蛇年春节被网友们称为“地球村的第一届春节”。   从“如何用筷子”到“红包该怎么包”,外国网友通过小红书搜索春节的相关信息,学习春节的各种礼仪与习俗。部分用户甚至模仿“围炉吃年夜饭”,用当地食材制作春节大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跨文化交流。   有美国网友表示:“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传统节日的温暖。”   李夏德认为,各国民众共庆春节、同享欢乐,在此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了解,促进了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绘就了一幅和合共生的美好图景。“这也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共同携手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 分类:公司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2-02
  • 访问量:0
详情

37000cm威尼斯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沉浸中国年:当老外遇到春节   新华社记者黄扬、杨琪、王美祺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最是隆重、热闹。   来到中国七年,孟加拉国青年吴迪的“春节印象”,已经从“遥远而陌生”变为“色香味俱全”。   “春节可以看到、闻到、感觉到!”吴迪说,“门上的对联、鞭炮的噼啪声、饺子年糕的香气,到处都挂着红灯笼,孩子们手里拿着红包……在中国年,空气中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息!”   如今,越来越多像吴迪这样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过大年”。春节,这个他们眼中古老的词汇,正散发出真实可感的欢乐与喜庆。 除夕年夜饭,孟加拉国青年吴迪正端着一大盘炸鱼(1月29日摄)。新华社发          入乡随俗     “我们喜欢春节,所以来到这里。”巴西人韦斯利·比乔夫说,他和朋友们准备用30天旅游中国,专程体验“地球另一端的新年”。   欢腾的音乐中,土家族阿哥阿妹挥动着手中的龙灯;几十张餐桌连成了一条百米长龙,上面摆满了火锅、腊肉、腊猪蹄等土家美食……在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张家界,韦斯利感受了当地土家族“过赶年”的节庆氛围。   “赶年”是湘西北山区的土家族年俗——过了小年,直到除夕前,每天都可以吃团年饭,寓意“赶着过年”。韦斯利告诉记者,为了融入节庆气氛,他还特地购买了当地的土家族服饰。   同样“入乡随俗”的还有来自德国柏林的安德莉亚·施密特。她和丈夫到上海豫园赏灯。“人很多、很热闹。”她说。 2025年1月21日,一名乌克兰游客在上海豫园商圈观光拍照。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新一年的豫园灯会以“山海奇豫记”为主题,既有生肖蛇的大型灯组,也有各种以《山海经》中描述的灵兽猛禽、奇花异草为灵感制作的花灯。   旅游网站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农历春节假期,该平台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203%。近1个月,海外游客“灯会”“京剧”“川剧变脸”等非遗类项目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6倍,预计非遗体验项目还将迎来更高增长。业内预测,今年春节期间国际游客人数将创历史新高。   随着中国免签政策持续放宽优化,“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受访者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旅行的主要目的。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蒋依依认为,“入乡”才能更好地“随俗”,春节年俗中有许多既能观赏、又能体验的文化项目,实地体验这些活动,将帮助境外游客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辞旧迎新      中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春节是熟悉和认知中国人最直接的文化窗口,是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好运与喜悦。北京北四环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一楼南侧的展馆已经换上红色“新装”,庆贺乙巳蛇年的到来。   展览“过年——春节主题展”正在这里举行,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此展出。 1月29日,在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上观展群众络绎不绝。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看到展厅里挂满精美的灯笼和丝带,23岁的俄罗斯留学生、中国文化的忠实粉丝扎伊采娃惊呆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她说。   广东潮汕地区的国家级非遗英歌舞走上街头,展演气势如虹;在四川自贡,27项灯会灯彩非遗竞相闪耀;在中国多地古城,400多场传统年俗和非遗展示活动火热进行……春节期间,外国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中国各地的年俗文化活动。   在山西太原,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纳克维·赛义德亲手印制了蛇年生肖年画。“这些年画的内容历史悠久,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期盼和愿望。”他说。   “岁末年初,人们送冬接春、辞旧迎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认为,春节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这样的时间观、价值观,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团圆共享     伊拉克的博主“老王在中国”受邀来到广东梅州松口,与当地客家人共度新春佳节;留学中国的南非女孩文娜雅和上海财经大学的留校师生们一同做灯笼、写春联、拓印福字……团圆与和谐,是中国人寄予春节的精神追求。   在奥地利汉学家、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前院长李夏德看来,春节的核心要义是团聚,是“在一起”,这样的精神内核支撑着它从古老的东方传统转变为启发世界团结的文化力量。 2025年1月8日,入境游客被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在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乙巳蛇年春节被网友们称为“地球村的第一届春节”。   从“如何用筷子”到“红包该怎么包”,外国网友通过小红书搜索春节的相关信息,学习春节的各种礼仪与习俗。部分用户甚至模仿“围炉吃年夜饭”,用当地食材制作春节大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跨文化交流。   有美国网友表示:“我真正感受到了一个传统节日的温暖。”   李夏德认为,各国民众共庆春节、同享欢乐,在此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了解,促进了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绘就了一幅和合共生的美好图景。“这也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共同携手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推荐新闻

37000cm威尼斯广告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会议策划、会议设备、灯光音响设备提供、演艺资源,展览搭建制作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服务热线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弘阳时代中心二期4栋1413
邮箱:
149465113@qq.com

官方手机站

官方手机站

微信业务咨询

微信业务咨询

Copyright ©  2024 威尼斯-WWW.37000cm.COM|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浙ICP备15010367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