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 想看戏,该去哪儿?在独具特色的台湖演艺小镇,在领先世界的北京艺术中心,在游客如织的环球度假区,甚至是在街头一栋别有洞天的建筑里,多姿多彩的演出随时欢迎观众到来。 近年来,随着“演艺之都”建设的深入推进,一系列改革配套政策落地有声,频繁更新的演艺空间、加速集聚的产业集群、轮番到访的名家好戏让昔年的许多空白被拓荒填补,“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名片在运河畔大放光彩。 顶层设计提升演艺新空间建设 幕布上,花果山草木葱郁,嶙峋岩石间,腾挪闪转的齐天大圣举起几只小猴子嬉戏玩闹,神气又可爱的模样活灵活现。一场老少皆宜的皮影戏消夏愉悦,在双益发国际文创园,通州区“周末场演出计划”持续浸润惠民。 就在几年前,这方舞台还是肉制品厂的加工车间。随着北京一般制造企业的腾退疏解,2017年,台湖铺外路上的“双益发”拆下了肉制品厂的招牌,围绕台湖镇“演艺+科技”的产业布局规划开始转型,变身台湖演艺小镇首家以打造演艺生态为核心的专业化区级文创园。2023年3月,园内双益发演艺中心、月光林地·爱剧场正式开幕运营,至2024年7月,两座剧场共举办各类演艺文化活动150场,成为首批“通州区演艺新空间”授牌单位。 曾经,因涉及场地的规划性质、消防安全等合规性问题,对许多演艺新空间来说,取得商演资质是绕不开的堵点。2021年起,通州区委宣传部发布《通州区台湖演艺小镇营业性演出场所审批实施意见》,点亮了流程畅行的绿灯,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从完成空间改造到通过通州区6个部门的联合验收拿下商演资质,双益发演艺中心、月光林地·爱剧场仅用时约3个月,此后,戏曲、音乐、儿童剧、非遗皮影等艺术资源迅速注入,截至目前已惠及副中心居民近6万人次。 双益发国际文创园并非一枝独秀。在城市副中心,《通州区营业性演出场所审批实施意见(试行)》《通州区推进“运河有戏”工作方案》等顶层设计升级出台,围绕优化审批手续、提升审批服务、构建完整工作体系等多个层面大力推进演艺聚集区建设。眼下,演艺资源唤醒了越来越多的老旧厂房、闲置楼宇,城市的精神空间被深度点亮。到2026年底,通州区力争培育多元演艺新空间30个以上,预计实现年度营业性演出场次2000场。 “运河有戏”丰富惠民供给 说到城市副中心的演艺版图布局,集聚双益发国际文创园、台湖演艺车间、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等多个点位的台湖演艺小镇是一颗夺目明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经过数年发展,硬件焕新、资源聚拢的台湖演艺小镇已成气候。 演艺的力量正在城市副中心持续凝聚壮大。2023年,通州区推出区域性文化演艺品牌“运河有戏”,首届演出季共呈现130余场演出和文化活动。今年,“运河有戏”继续发力,近1300场演出横跨初夏到金秋,包含265场重点剧目演出和超千场公益演出。与此同时,多方演艺资源统筹汇聚,将为《北上》《盛世运河》《锔盆女孩》等大运河题材原创剧目的首演首发提供重要支持。 “从前看演出,基本上都要去市中心的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往返地铁至少要花两个小时。”家住通州区的观众纪先生说,这几年,他明显感觉到家门口的大戏、好戏越来越多。以今年“运河有戏”演出季主环节之一“2024台湖爵士音乐节”为例,5天内,冯满天、巴拉什·巴格依、成方圆等200余位海内外爵士音乐人连续带来了50余场演出,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整座园区处处是舞台。 “文化粮仓”打开国际视野 在丰富供给、服务市民的同时,城市副中心的演艺事业也在加速驶入国际赛道。去年年底,北京艺术中心正式对公众开放,依托运营方国家大剧院深厚的资源积累,这座崭新的“文化粮仓”已然崛起为“演艺之都”的重要一极。 今年上半年,鲁道夫·布赫宾德、韦尔比耶音乐节管弦乐团、斯维特兰娜·扎哈洛娃、郎朗等名家大团纷纷到来,大力拉动城市副中心的演艺行业再上新台阶。仅2024年7月,北京艺术中心便密集上演24场演出,接待观众超万人。 “第一次走进剧院,我就觉得漂亮且震撼。”芭蕾巨星扎哈洛娃说,这处文化新地标中涌动的现代活力让她印象深刻,而“现代性”正是北京艺术中心的发展方向。许多关于剧院与城市的设想在此处落地成真:今年3月,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镇厅之宝里格尔管风琴亮相,由此衍生的“天籁和鸣·北京艺术中心管风琴艺术周”为联动公益、文旅、亲子等多元要素打造系列主题艺术周的尝试开了好头;7月初,森林剧场版《仲夏夜之梦》在北京艺术中心绿心露天剧场加场连演,戏剧与自然、经典与当下的亲密互动反响火爆;不久前,经典原版音乐剧《猫》官宣今年11月将在北京艺术中心登台,音乐剧这个备受年轻观众青睐的艺术门类,终于填补了长久以来在城市副中心的某些空白…… “到2027年,我们将逐步实现年度600场演出的预期规模。”北京艺术中心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江涛说。沟通世界、蓝图广阔的北京艺术中心,是城市副中心积极推进演艺建设的生动例证,未来,“演艺之都”的无限华光将继续在这里绚烂绽放。(记者 高倩)
37000cm威尼斯 10月初从香港去阿德莱德采访中国队与澳大利亚队的世界杯预选赛,采访之余去当地的南澳美术馆观看了一个日本艺术展,知道了两位通过日本艺术品介绍中国文化的人:拉塞尔·凯尔迪和沈越秀。 艺术展的主题为“雾山明月”,展品以书画为主,也有书籍、丝绸、牙雕和瓷器,大都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作品。那个时代的日本艺术,仍然带着深深的中国烙印,不用说是西方人,哪怕是中国人,如果不仔细观看,也很难分辨出哪些作品是来自中国还是日本。 南澳美术馆展示的一副日本画作的落款,有“仿清人笔意”的字样。均为王子江摄 随机问了几个参观的澳大利亚人,大家的普遍反应是:“中国还是日本?不知道。” 两位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连连摇头,其中一位说:“我感觉日本人写字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中国人是从左到右。” 不过,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告诉我,他们可以帮忙联系一下策展人拉塞尔·凯尔迪,他是研究东方艺术的专家。只是用对讲机联系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凯尔迪,最后无奈地摇头:“他今天可能不在馆里。” 凯尔迪为“雾山明月”写了一段介绍,里面多次提到中国文化对于日本艺术的影响,一句核心的话是:“从宋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人文化传播到了整个东亚地区,这种文化的核心是诗歌、书法和绘画,在日本被称为‘三绝’。” 展品的英文说明简单易懂,大部分的说明中,也同样提到日本传统上受到的中国影响。一件制作于1910年的丝质礼服上的刺绣非常精美,说明中透露,这件奢华的长袍是一位日本演员穿过的,上面的刺绣图案展示了一个古老的中国主题“渔村夕照”,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东亚艺术家和诗人们喜欢描写的题材,它背后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潇湘八景。 南澳美术馆展示的书法屏风,为日本幕府末期著名书法家市河米庵(1779—1858)的作品。 展厅里规格最大,也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件有12扇之多的书法屏风,它出自日本幕府末期著名书法家市河米庵之手,米庵的父亲是以儒学和汉诗而声名远播的市河宽斋,他本人因为喜欢米芾而改名米庵。屏风有6个主题:松风、梅月、竹雨、茶烟、琴韵、书声。每个主题后是两句七言诗,除了苏东坡和杨万里等知名诗人的作品外,还有耶律铸和谢应芳等并不为普通中国人熟悉的元代文人的诗句,可见书法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之深。 美术馆内为屏风内容制作的中英文解说词。 美术馆对诗句内容进行了翻译,不少参观者在屏风前合影,尽管从交谈中得知,他们并不懂汉字。 采访的行程紧张,回到香港后,“雾山明月”展一直如雾如月般萦绕在心头。于是在网上搜索南澳美术馆里关于东方艺术的内容,果然,美术馆两个讲座的录音吸引了我,一个主题是“中国文人画对日本江户时代艺术家的影响”,另外一个是“汉字的力量”,两个讲座的主讲人都是沈越秀。讲座都是以英文进行的,沈越秀也是后来我通过搜索联系到她本人才知道的中文名字。 我仔细听了两个讲座的内容,知道有人在海外默默地做着介绍中国文化的事情,内心多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沈越秀在讲座中,以市河米庵的书法屏风为例,谈了诗书画的魅力,她还仔细讲解了每句诗歌的含义,讲座最后,一位观众说:“请你能否用中文把所有的诗歌读一下?” 沈越秀于是用普通话朗诵了这些诗句:图书跌宕乐年老,灯火青萤诵夜深;乍觉夜倾千丈雨,不知风度满山松;星飞白石童放火,烟出青林鹤上天……隔着电脑,仿佛能看到观众不解但又投入的神情。 凯尔迪也参加了讲座,并对观众谈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说,中文曾是日本和东亚很多国家通用的语言,市河米庵书写这幅作品时,已经年过古稀,人们可能不认识这些汉字,但你能够通过干枯的笔墨、厚重的笔画感受到其中的能量。他还说:“书法与油画不同,它是一次性的机会,一旦写错,就无法更改,因此只有掌握了书写技巧的大师才能写好。” 听完讲座,我内心更是难以平静,我决定联系两个人,向他们了解一些关于海外中国文化的问题。这个时代找到一个人并不难,我很快就通过社交媒体找到了沈越秀,她与凯尔迪商量后,表示非常愿意接受采访。我把问题通过邮件发给他们,几天后,我收到了详细的答复,这些答复同样令人感动。 凯尔迪说,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影响力是全球公认的,当然中国也接受了来自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元素,但儒家思想仍然深深植根于当代日本文化中。其实许多西方艺术家,也受到了传统水墨画以及其中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积极追求笔墨之路,同时以新的方式打造绘画模式。但无论如何,书法艺术将保持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艺术品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不可否认很多都背负着民族屈辱的经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们也发挥着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更让旅居海外的华人有机会近距离追寻文化之根。像南澳艺术馆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更是难能可贵。 凯尔迪出生在美国,后来曾在日本学习,娶了一位日本妻子。沈越秀来自福建,在澳大利亚学习后留在了阿德莱德。我现在仍然会想起“雾山明月”的展览,于是更感激两位从未谋面的朋友。(王子江)
37000cm威尼斯 新华社巴黎12月20日电(记者张百慧)“心境映象——荣宝斋当代艺术展暨木版水印特展”20日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这是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法文化旅游年系列庆祝活动的收官之作。 本次展览通过展出当代艺术和中国非遗技艺,向法国观众呈现中国艺术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展现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展览现场,徐冰、邱志杰、陈琦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受到观众青睐。 同时,展览特别呈现了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现场设有互动体验活动,还展示了利用该技术“复刻”的吴冠中画作《冬日》、齐白石画作《虾》、李可染画作《迎春图》等,非遗技艺对名家作品的生动还原令现场法国观众连连赞叹。 法国艺术家雷米·阿龙在现场体验了木版水印技术作画的过程。他表示:“本次展览展示了中国视觉艺术的勃勃生机。艺术家们将当代绘画表达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凭借强大的想象力和创作自由探索着造型艺术的可能性。” 本次展览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荣宝斋共同举办,预计持续至2025年2月6日。 今年以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法国中国电影节、巴黎中国戏曲节、中法时装周等活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红革表示,2025年,该中心将继续“成为品中国之味、听中国之音、赏中国之美、感中法之融的窗口”。
37000cm威尼斯 “青岛真的‘吃’得太好了。”这不是对美食的赞美,而是各地观众对青岛2024年文化消费的赞叹。打开社交平台,从歌迷到京剧迷,从影迷到话剧迷,不断以异口同声的赞誉表达对青岛的认同、艳羡。这些赞赏的背后是一场接一场演唱会、一部接一部大片、一出接一出好戏、一个接一个的艺术盛会;2024年,“青岛出品”迎来发力之年,众多优质文艺项目层出不穷,青岛文化市场的繁荣景象不断溢出,形成文旅联动的火热局面:对于年轻人来说,所恋之所在,就是“我城”。以“我城”之名,青岛给青春无数个赴约的理由。 在文娱消费的背后,青岛构建了“青岛出品”的底层逻辑。以科技赋能影视,以原创赋能剧场,以多元赋能演艺,以IP赋能艺术节,使得“青岛出品”成为一个兼有文化内涵、城市特质、市场属性、年轻人友好的符号。在当下文化消费市场热点分散、多变的前提下,青岛不断夯实作为影视科技高地、演唱会风向城市、好戏原产地的地位,将“城市好客”与“文化好品”结合,争当2024年文化产业优质项目的“第一出品方”。 文化好品,上游构建 近年来,文化市场出现热点转移、优势资源集中等新现象,根源在于文化消费主体人群的年龄结构、消费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之上,如何营造文化市场繁荣景象,“青岛出品”成为综合各方资源的一招妙手。以影视产业为例,结合青岛已有的影视明星资源、东方影都国际水准影棚资源,青岛加码打造“青岛出品”品牌。一方面在影视科技领域持续引入新技术、新平台;另一方面向上游建构,在新热点“微短剧”领域强势出击,形成影视赛道上的全面优势。 今年9月,“迪生VICON—东方影都动作捕捉创作中心”在东方影都五号棚落成,五号棚也是《流浪地球》系列、《刺杀小说家》等大制作电影进行动作捕捉的高科技影棚。在《刺杀小说家2》续拍、《流浪地球3》即将启动拍摄之际,动捕创作中心的技术升级解决了小关节精细动作捕捉等技术难点,大大降低了拍摄成本,也让电影领域的“青岛出品”有了高科技助力。同时,青岛电影学院发布的JINXIANG·AI系统平台集剧本编辑、音视频生成、社区互动于一体,在影视拍摄AI辅助领域进行了筑基型的探索,让青岛成为影视领域人工智能科技的首发平台。 10月,青岛海发文化与湖南广电新风芒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各自产业和平台优势,在剧集、综艺、衍生演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这也意味着青岛在微短剧、微综艺领域搭建了顶级内容出口平台。今年是微短剧行业爆发之年:海发文化与央视频联合开发出品的精品剧《今人不见古时玥》已杀青,精品短剧《十二戒》《我曾在崩溃边缘》已分别列入湖南广电及B站年度项目片单;网络电影《象牙山车神》、古装网剧《神都狐探》等也将陆续上线。不满足于“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取景地”的定位,“青岛出品”近年来相继推出了神话史诗《封神第一部》、热门好剧《南来北往》为代表的影视项目,在影视产业上游建构上成绩斐然。 文娱IP,创新思路 “最快40分钟,我们就可以完成疏散。”11月初的一场演唱会后,3万歌迷意犹未尽,而作为场地方的国信体育场工作人员正在迎来考验时刻:让观众兴高采烈入场,又要让歌迷心满意足离场。2024年,青岛举办了30余场演唱会,超出了近五年来的演唱会数量总和。打造“演艺好品”,拥抱来自全国的观众,青岛不断在软硬环境上下功夫:充足的停车位避免了双排停车现象,地铁、公交、免费大巴构建了顺畅的交通环境;操着四川、上海口音的歌迷追随知名歌手而来,带着美好的体验而去,在社交平台发布一篇篇“小作文”。去青岛听演唱会,已经成为全国歌迷的必选动作。 为年轻人提供“文化好品”,不只是引入高话题热度项目,更要挖掘人文内涵,打造具有城市内质的文化IP。今年9月,“青岛出品”新添一档“里院喜剧节”,黄渤、黄晓明作为联合发起人将33个剧目、64场喜剧演出引入青岛,吸引了众多喜剧明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造访青岛,感受青岛老城风貌与新概念喜剧结合的魅力。里院喜剧节充分调动了青岛的演艺资源和剧场空间,推广了Sketch、即兴、默剧等多种戏剧类型。黄渤深度发掘了里院老建筑里隐藏的喜剧元素,“喜剧节就要像里院这么踏踏实实、接地气。青岛的喜剧是从里院的窗户缝里飘出来的,从青石板的砖缝里长出来的,我们找来的演出项目也是接地气的新喜剧。”里院一街好戏,在喜剧领域留下了“青岛出品”的钤印。 在音乐领域,青岛原创的“艾可什机场音乐节”“年华音乐节”继续与全国乐迷相约。“年华音乐节”将目标人群定位于年轻世代,专注于说唱音乐市场的开发,为歌迷营造富有同人感的观看氛围;“艾可什机场音乐节”在去年爆红的户外音乐节基础上继续升级,在室内新添了两个大型Livehouse空间,邀请人气歌手、热门音综入驻,点亮了北青岛的音乐市场。持续创新,不断升级,青岛为年轻受众提供了多元而精彩的文娱空间。 启程巡演,辐射全国 以原创为内驱力,“青岛出品”在新主流戏剧领域成绩斐然。 今年5月16日,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大型话剧《烟火人间》在桂林大剧院上演,老里院的市井生活打动了广西观众:港口劳模杨老十、烧锅炉的光棍儿秦师傅、洗菜池前的青岛大姨……形形色色的人物引领观众穿越青岛旧时光。该剧首次走出青岛就实现了口碑引爆。5月18日,来自青岛京剧院的现代京剧《弄潮》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该剧将“连钢创新团队”自主创造智能无人全自动化码头的坎坷历程艺术化呈现,声情并茂的表演、酣畅淋漓的演唱折服了北京戏迷,著名主持人赵保乐亲临现场推荐来自家乡的京剧力作。原创话剧、京剧走出青岛,擦亮了“青岛出品”的金字招牌。 11月中旬,都市题材话剧《门第》将在青岛大剧院首演。该剧改编自青岛作家连谏的同名小说,拍成电视剧后凭借对青岛市井生活的鲜活呈现得到了全国观众认可,今年新推出的话剧版由王绘春、何九华、邓莎、高天鹤等主演,获得了莫言亲自推荐。作为首部青岛大剧院出品的话剧,话剧版《门第》将由北京保利院线推广至全国剧院巡演,将带有青岛生活气息的市民爱情故事搬上更广阔的舞台。 从荣获“文华大奖”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到反映青岛老城生活的沉浸式戏剧《里院》,从“穿刺”甘肃、青海、陕西、山东四省的青岛交响乐团“上合旗帜交响音乐会”巡演到扎根青岛的“谭盾音乐周”,“青岛出品”的高端演艺项目涵盖了话剧、歌剧、京剧、吕剧、舞剧、交响乐等各个艺术门类,展现了深厚的城市艺术底蕴。“青岛出品”搭配巡演概念,也把“人文山东”的形象展现在全国舞台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