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 海内外会展业精英日前因一场盛会相聚天津,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了勃勃生机。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首次落址天津,搭平台、促合作、谋发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会展业人士,为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建言献策。 “会展业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是联通各国企业、市场和要素资源的重要桥梁,被誉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然而,市场供需变化大、区域发展不均衡、人才供应存在缺口等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展业向“新”求变 向“绿”转型 近年来,会展业已成为各地推动经贸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拥有60多年历史的广交会,是联通中国与世界贸易的桥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进博会,迅速成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名片;已举办十五届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飞跃发展;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则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新阵地。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844项,总展览面积1.55亿平方米,其中展会数量与2023年基本持平,展会面积同比增长10.1%。 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我国各地依托会展开展经贸合作和对外交流的缩影,也蕴含着我国会展业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数字化转型激发个性化需求。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部部长邬胜荣说,2024年,中国的展览业紧紧抓住国家提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展览业高质量发展,展览业积极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推动展览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展览业也成为展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就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成为中国展览业的热点展示内容。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会展设施、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会展业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任鸿斌说。英富曼会展集团(中国)副总裁张明认为,大数据分析和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可以提升展会效率和体验,帮助参展商和采购商实现精准匹配和个性化服务,这是目前国际会展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国际范”成为对外合作关键因子。邬胜荣介绍,我国举办的重点展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参展商比例增长明显。截至2024年底,我国(境内)已有265个展会项目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同比增长超过20%;UFI会员单位253家,同比增长约10%。与此同时,出国展览的国内企业数量也有所增长。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贸促会审批通过并实际执行出国展览项目1166项,参展企业超过5万家。 “通过与中国代理商的合作,2024年大约有1000家中国参展商参加我们的展览,展示了多样化且充满活力的产品。我们期待着今年能够接待2000家甚至更多的中国参展商。”华沙PTAK国际展览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托马什·希普瓦说。 ——绿色可持续能力日益凸显。拥有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系统、装配式建筑等80多项绿色环保技术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是绿色智慧建筑的典型代表。“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各行各业的主流期望。”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表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会展业企业都通过加大可再生材料使用、进行碳中和场馆运营等多重方式,不断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际展览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柯世祺说,目前全球会展业都在致力于运营净零碳活动,通过成立可持续发展工作组、设立可持续奖项、设立全球会展标准等具体手段,力图实现“零碳排放”。 高质量发展仍存多道坎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会展业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压力,经历了一些起伏,已进入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该向何方? ——“关税大棒”影响几何?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自由贸易是未来支持全球经济的最佳方式。如果贸易受到限制,对任何人、任何行业都没有好处,对展览业也不利。”来自德国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迈克尔表达了担心。 英富曼商业发展执行副总裁麦高德说:“对于自由贸易和经济增长真正的威胁就是贸易关税的增加,我们展会组织者非常关注贸易关税的政策。”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能否有效衔接?各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举办各类专业展会、消费展会等会展活动,大力推动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举办各类展会。以天津为例,2024年,政府主办的会展、论坛仅剩两个。 因此,有业内人士担忧,以市场化方式为主体的办展模式能否保证会展质量,满足企业和群众需求?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展览二部副总经理宋明春说,已有一些大型会展的主办方为压缩成本,前往二三线城市办展,因此造成了展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下降。 ——会展市场区域性差异能否弥合?《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东部地区举办经贸类展会项目最多,共2586项,占国内经贸类展会总数的67.3%;中西部地区经贸类展会数量分别为556项和549项。东部地区平均每场经贸类展会面积也大幅领先。 不仅如此,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会展经济南北差距也较大,北方会展市场活力不足,投入产出比低,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学强算了一笔账,公司年营业额超13亿元,公司共有500多人,人均产值达200多万元,但其中北方地区的人均产值仅为几十万元,如此低的投入产出比令企业不得不谨慎考虑在北方地区的展会投入。 ——会展专业人才能否充足供应?“一个成熟的会展中心城市,至少要有1000人以上的会展专业人才。”广东鸿威国际会展集团董事长王照云说,他们需要熟悉全球市场,能够跨文化交流,同时拥有市场分析、营销策划、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危机应对等多方面能力,很多是学校课本里面没有的。然而,这类人才较为欠缺。 以天津为例,仅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生约150人,其中天津商业大学占80人左右。天津商业大学会展系主任赵志培说,每年会展专业80名毕业生中,留在天津从事会展行业的人并不多,与天津建设北方会展之都所需要的人才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因地制宜推进展产城融合发展 专家表示,从全球范围看,会展经济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阶段,我国需紧抓行业转型机遇,积极融入国际竞争与产业合作,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会展中心城市。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导入,提升国际吸引力。业内人士认为,举办重大国际性会展活动,是一座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天津振威国际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属总部总经理张霞说,国际化元素是吸引企业参展、嘉宾光顾的重要因素,建议地方政府通过直接补贴以外的资源导入、对接等方式支持会展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提升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天拓国际展览集团总经理王丙广认为,许多地方展会不仅需要“国际”字样,更需要国际企业和嘉宾的比例和质量。 二是实施差异化品牌培育,推动展产城融合发展。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曲维玺认为,展产城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做好“会展+”文章,形成会展、文旅、产业、金融等综合生态。“每一个会展城市要培育当地特色品牌展会,借鉴广州广交会、成都糖酒会等成功经验,在绿色会展等领域取得突破。”张霞说,要发挥投融资机构和商协会力量,把“流商”变“留商”,促进展产城融合发展。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负责人刘洪艳建议,会展中心城市应探索构建“一链一展一平台”的展产深度融合共生模式,有助于汇聚全球高端产业资源,形成吸引外资、畅通外贸的国际新高地。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庆新认为,人才是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议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国际会展业发展需要,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赵志培建议,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产教融合共同体。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认为,“我们要更好地关注技能提升以及再培训,还要关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一些新技术,持续推进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记者 王宁 宋瑞)
37000cm威尼斯 在如今的“演艺之都”,观演的概念日益拓展。想看一出好戏,地标性的大剧场早已不是仅有的选择。不久前,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正式发布首批25家北京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刚刚过去的元旦至春节假期,160余台、500余场演出及活动在这里密集登台。焕发新生的老会馆、改造一新的旧厂房……百花齐放的演艺新空间,为“大戏看北京”的文化金名片注入更多时代内涵,也让多元业态同享演出“红利”。 春节假期,正乙祠戏楼上演沉浸式昆曲《天官赐福》。北京晚报记者 方非 摄 类型丰富 肉制品加工车间变身戏剧舞台 眼下,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演职人员正忙着筹备2月15日演出的开年大戏《海底小纵队在中国之远古大冒险》。观众或许很难想象,几年前,这方舞台还是肉制品厂的加工车间。在正乙祠戏楼,沉浸式昆曲大戏《天官赐福》新春唱响,寓意美好。在三里屯和五棵松的爱乐汇艺术空间,商场里的音乐会闹中取静,别有风味。 不久前,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正式发布首批25家北京市级演艺新空间名单,它们已经成为北京舞台上的独特风景。 何为“演艺新空间”? 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贾新辉介绍,“演艺新空间是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的新型演出场所,在表演形式上突破镜框式的舞台空间局限,在经营模式上融合多元消费场景,以较强的消费带动能力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前景和强劲动力,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涵盖传统剧场、园区街区、文物古建等多种类型,其中,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北京喜剧院FUN空间活化利用了传统剧场的公共空间,在增加演出类型和场次的同时,为“打破第四堵墙”的观演体验做出了更多探索;77剧场、东方艺空间、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北京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南阳共享际等园区街区改造空间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国戏楼活化石”正乙祠戏楼、创建于明代的颜料会馆等文物古建融入当代城市的脉搏,不断推动“会馆有戏”特色品牌迸发活力。 回馈市民 美育的种子触达城市更多角落 美育的种子,随演艺新空间的“触角”飘向城市的更多角落,生根发芽。在位于五棵松万达广场的五棵松·爱乐汇艺术空间,北京交响乐团推出的“北交音乐空间”进驻此处的都市音乐厅,专业院团的琴声回响在人流熙攘的商场里,如一缕清泉拂去了喧嚣和浮躁。 因为这些演出,住在附近的刘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入坑”了古典音乐,“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在商场里听音乐会的那种新奇感。”刘女士说。得益于这处演艺新空间,她和女儿看音乐会不需要“舟车劳顿”地辗转于家和市中心的剧场之间,“演出就在家门口,周末散步的工夫就能走到,对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对此,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表示,“北交音乐空间”旨在打造一系列“小而美”的室内乐音乐会。 相比于传统的大型剧场,布局分散、转向灵活的演艺新空间如同一根根毛细血管,深深嵌入城市的“肌理”中,在相当可观的程度上,这些新空间实现了多层次的供需匹配,“缓解了北京剧场和演艺资源分布过于集中的情况。”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说。 人口密集的望京地区,一度因缺少剧场被不少人诟病。2022年,在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落成亮相,昔年专注于商务会议会展的场地,被演艺资源一举盘活为好看好玩的网红地标。开心麻花沉浸演艺新空间·花花世界内含A66环境剧场、游戏戏剧空间等,已上演互动式喜剧《偷心晚宴》、酒馆秀《芝加哥之夜》等多部口碑佳作,每年演出场次可达约800场。随着演出一同到来的,还有餐饮、社交、拍照打卡等消费体验。 2月14日,开心麻花的又一部新戏《窗前不止明月光》将在A66环境剧场长期驻演,由此衍生的舞台内外的丰富体验,将再次点亮望京的戏剧星空。 曲艺剧《南城记忆——“老门神”》在颜料会馆上演。北京演艺集团 供图 互相成就 “演艺+餐饮”开启消费新风尚 衔接多元业态是演艺新空间重要的发展思路,吉祥大戏院无疑是这条赛道上的领跑者。去年,吉祥大戏院全年收入同比增长翻番,超额完成预定任务指标,考虑到它“藏身”王府井商圈银泰in88大厦7层,这些成绩更显得来之不易。 “戏院在7层,引流是一个问题。”吉祥大戏院董事长富博洋说。怎样才能突破茧房、触及更多人群?富博洋多留了些神,在“老吉祥”留下的工商执照上花了心思。1993年拆除的原吉祥戏院经营范围不仅囊括演出、咖啡厅、录像厅,还可以售卖服装鞋帽。于是,2021年吉祥大戏院重张后,戏曲主题的咖啡饮品、演出闲暇的电影放映迅速落地,首家“北京礼物·戏曲主题店”也进驻戏院前厅,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店里热销的“金榜题名”原创冰箱贴、“粉墨登场”保温杯、“五福临门”摆件还上榜了2025年“北京礼物”年货节“北京礼物带回家”新春礼单。百年前,这家老北京内城第一座戏院名角云集,笑傲梨园;百年后,戏曲的灵感变换多样形态,与当代生活同行。 坐落在前门青云胡同中的颜料会馆游客不少,北京演艺集团旗下9家院团携首部沉浸式曲艺剧《南城记忆——“老门神”》、沉浸式北京曲剧《京城拍卖会》等作品长期驻演,打开了一扇了解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别样窗口。77剧场是全景沉浸互动剧场“赵赶鹅”系列的“发祥地”,《大真探赵赶鹅》《大真探赵赶鹅2》连续两年驻场,口碑、票房均获佳绩。 与只演几场便告收官的传统演出相比,沉浸式驻场演出往往与演艺新空间深度绑定、互相成就,“更容易产生品牌效应。” 77文创园运营总监潘鹏飞说,叫好叫座的“赵赶鹅”让更多观众知道了这处藏身于美术馆后街的独特园区,餐饮消费被演出“红利”明显带动,昔日北京胶印厂的老厂房焕发了新生机。 精准扶持 解决“卡脖子”堵点 “如果没有商演资质,剧场只能举办一些内部活动,也无法上线各大网络票务平台,不利于长远运营。”双益发国际文创园办公室主任李欣说。曾经,因涉及场地的规划性质、消防安全等合规性问题,对许多新空间来说,取得商演资质是卡脖子的堵点。 《通州区台湖演艺小镇营业性演出场所审批实施意见》点亮了流程畅行的绿灯,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从完成空间改造到通过通州区6个部门的联合验收拿下商演资质,双益发演艺中心剧场、月光林地·爱剧场仅用时约3个月。此后,戏曲、儿童剧、非遗皮影等艺术资源迅速对接。2024年全年,两座剧场约150场演出吸引观众近6万人次。 今年,北京市区级演艺新空间预计将达到100家,张海君认为,为这些新空间找到独特的符号是一大关键,“就像提起爱乐汇,人们就会想到室内乐;提起吉祥大戏院,就是戏曲。如果演艺新空间都套用一个模子,就模糊了特点。这个过程要靠运营团队的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同把脉问诊,长期关注。” 在张海君看来,处于起步阶段的演艺新空间,尤其需要相关机构“帮助他们站稳脚跟,在扶上马后继续给予长线的资金、宣传等方面的倾斜,让演艺新空间真正感受到被重视,他们所展现的活力是‘演艺之都’建设发展的重要源泉”。 蓬勃发展的演艺新空间,离不开设计蓝图的规划支撑。早在2023年,《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就明确要求“打造布局优化、功能复合的演艺空间”,各方聚焦“构建多集群协同发展的演艺空间格局,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近两年,相关政策纷纷出台,大力助推演艺新空间快速解决痛点,步入正轨。(北京晚报记者 高倩)
37000cm威尼斯 新华社济南2月9日电 题:山东:用电量彰显假日消费热度 新华社记者陈国峰 看一场电影,赏一次花灯,来一场自驾游……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从热门商圈到街头巷尾,齐鲁大地洋溢着烟火气。无论是旅游餐饮还是批发零售行业,都呈现出蓬勃的消费景象。 百业兴旺,电力先行。透过用电量,可以窥见山东假日经济的活跃态势。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山东电网全网用电量达到119.33亿千瓦时,较2024年春节假期增长14.3%。 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山东各行业用电量中,批发零售业用电量为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91%;餐饮业和住宿业用电量达到1.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79%。 春节假期,山东滨州惠民县孙武不夜城里灯火辉煌。(武峰 摄) 山东省于1月18日启动“2025山东迎新春消费季”,各地市也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叠加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有效拉动新能源汽车、家电、3C数码等产品的销售,带动相关行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 作为山东省会城市的济南,用电量增长势头明显,批发零售业用电量达到4569.74万千瓦时,增幅高达34.95%。假日期间,记者在济南多家商超看到购销两旺的热闹场景。位于济南泉城路的苏宁易购超级旗舰店,在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各类家电、数码产品迎来销售高峰,其中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的销量同比实现翻番增长。 文旅消费成为假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山东旅游景区用电量达到2083.3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7.21%。在泰山之巅,众多游客新春登高,迎接新年日出。“今年春节泰山景区最高用电负荷达到4060千瓦,比2024年春节假期最高用电负荷增加了23.5%。”国网泰安供电公司泰山景区供电所所长李佩说。 电力员工在山东济南章丘区明水古城开展用电设备巡视检查。(刘超 摄) 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文化消费等消费新亮点频现,带动相应行业的电力需求增长。假日期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建设运营的充换电站,充换电量达到2451.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2.25%。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营销部相关负责人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叠加春节假期城际出行车流量的增加,是充换电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春节假期,山东各地纷纷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民俗展览、体育赛事等活动,丰富了民众的假期生活。文化消费的持续升温,拉动相关行业用电量增长。数据显示,全省文化、艺术、体育娱乐业用电量达到1064.6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85%。 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阳说,新年伊始的消费热潮只是一个开端,随着今年各项政策持续发力,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期待用电量数据走出更为振奋的上扬曲线。
37000cm威尼斯 新华网北京2月9日电 题:博物馆迎来“贪吃蛇” 新华网记者彭纯 许艺颍 去博物馆正在成为春节假期的“标配”之一。春节期间,全国多个博物馆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排着长队的游客。在无人机视角下,超长的队伍缓缓移动,宛如“贪吃蛇”的游戏画面,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河南博物院前排队的观众们。新华网 许艺颍摄 博物馆里过春节 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迎来参观热潮。队伍中,既有亲子家庭,也有年轻人和银发族。“以为春节人少,没想到排了四十分钟了还没进去。”在入口处,一位从北京专程赶来的游客说道。 观众们在河南博物院观赏莲鹤方壶。新华网 许艺颍摄 与此同时,北京汽车博物馆内也热闹非凡。一群孩子在“乐学汽博”研学活动的现场,兴致勃勃地回答科普老师的问题。来自大庆的11岁男孩对汽车知识了如指掌,对答如流。他的父亲自豪地说:“孩子从小就痴迷于汽车,这次特意带他来博物馆,就是为了圆他的一个梦想。”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听科普老师讲解的孩子们。(北京汽车博物馆供图) 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2.84%。春节去博物馆正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有游客感叹道:“博物馆里的年味,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是我们这代人的新时尚。” 进阶的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什么?除了文物,这里还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数字技术,以及充满创意特色的文创产品。 在河南博物院,观众购买XR唐宫夜宴体验票即可穿越至唐朝的洛阳城,沉浸式体验那时的南市酒肆、洛河水岸、应天门等10个场景的超100个古建景观。 孩子们在河南博物院听讲解。新华网 许艺颍摄 “这40分钟的体验真的太值得了!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用两个字形容就是‘震撼’!”来自南阳的李女士在体验结束后,难掩激动之情。 通过数字技术,那些沉睡于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碎片被重新唤醒,以生动鲜活、直观可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曾经只能靠古籍文献的描述来想象的场景,变得“触手可及”;历史文化知识也变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道来。 顾客正在河南博物院选购文创产品。新华网 许艺颍摄 了解完历史还能购买文创产品,换一种方式将“文物”带回家。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博物馆文创”,有超93万条笔记。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故宫的猫咪盲盒、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雪糕……一货难求!网友调侃道:“以前逛博物馆费腿,现在‘费钱’。” 在河南博物院,“妇好”鸮尊毛绒玩具成为爆款,能发光的莲花灯冰箱贴、玉葫芦发卡、网红小狗玩偶也深受游客们的喜爱。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我们深入社交媒体调研了很多在网络上讨论度高的文物,让文创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还推出了将文物元素织入现代剪裁的汉服品牌“华服来潮”,并作为“中国文创出海”代表之一,于1月10日至11日亮相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新春大集,吸引众多外国友人试穿拍照。 连接过去、现代与未来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乐学汽博”研学活动自2024年暑假至年底已吸引超2500人参与。孩子们不仅亲眼见证了汽车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到如今智能化、环保化发展的历程,还体验了模拟驾驶、手工制作等环节,沉浸式体验科技进步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北京汽车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们。(北京汽车博物馆供图) 宣传专员梁佳馨介绍,北京汽车博物馆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既有知识深度,又有游戏趣味。而这种“玩中学”的模式,正是博物馆教育转型的缩影——2023年我国6833家博物馆举办教育活动38万余场,相当于每天为观众带来超1000场知识盛宴。 从清晨排队的观众到文创产品的热销,从XR展厅的惊叹到研学课堂的欢笑,这些鲜活场景正是中国博物馆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观众们在河南博物院观赏“妇好”鸮尊。新华网 许艺颍摄 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创新中心主任韩国河说:“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正以其多元且富有活力的方式与现代生活融合,不仅深入挖掘和展示了传统文化,还满足了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博物馆的全方位变革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 新春的博物馆里,涌动的不仅是人流,更是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从“考古盲盒”掀起的全民探秘热,到研学活动点燃的知识火种,再到线上云展览,博物馆正在书写新的时代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