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即将于1月27日出版的2025年第4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记者郭奔胜、张冉燃、蒋芳、邱冰清采写的文章《尊崇汉字之美 守护文化之魂——专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摘要如下: 写了60多年的字,孙晓云没有厌过、倦过,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也是离理想最近的人”。 孙晓云1955年出生在江苏南京。自3岁承家传习书画,60多年间不管是农村插队、部队服役,还是在画院、美术馆工作,始终不曾放下手中那管毛笔。 凭笔下的传统帖学功底和个人书法风貌,孙晓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享有盛誉,作品曾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和七次全国书法大奖。 在孙晓云眼中,书法不只是书写之事,更是灵魂之事:“一个个汉字、一笔笔书写,不仅涉及审美素养的提升,更是文化的传递、心灵的抚育、理想的培植。” 她近年创作推出的《中国赋》《中华匠心》《大美长江》《丝路情》等作品,即以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等为背景,记录、展示并演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精气神,力图以书写拨亮国人的精神灯火、渲染时代的审美底色。 2021年1月,孙晓云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在书写与生活日渐隔膜,甚至“提笔忘字”的当下,她对自己的书法立场和文化担当更为坚定:“要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书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神圣象征之一。”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面对传统经典书法承传这道时代课题,孙晓云的回答也是两个字:坚持。 2024年12月,孙晓云在进行书法创作。(受访者供图) 《瞭望》:您写了60多年的字,汉字在您内心是什么分量? 孙晓云:汉字的的确确了不起。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蕴含着中华文明悠久古老的基因。 我国典籍的存世数量和绵延时间全球领先,汉字居功至伟。可以说,中国有记载的3000多年历史,是靠文字书写记录下来的,文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同时,汉字不仅是中国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汉字的造字寓意于形、形神兼备,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无论是商周古文字还是秦汉简牍,现在依然能读得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方言差异很大,但只要写成汉字,大家都能看得明白。 汉字是中国人一笔一画书写出来的,并慢慢形成了有审美的书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是书法的基石。 2024年12月,孙晓云挥毫“登高望远”。《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唐朵朵摄 《瞭望》:怎么理解有审美的书法是慢慢形成的? 孙晓云: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度,“法”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有追寻的依据、有审美的高度,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书法。 我们现在一提楷书,立即会想到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等,但古人对楷书的概念与我们不一样。在楷书成熟的魏晋时代,不叫楷书,而叫“正书”“真书”。正书规范了点、横、竖、撇、捺、折、钩,后人以此为“楷则”,所以才称“楷书”,即可作为楷模的书法。这意味着,楷书的“楷”,不仅仅是端端正正,还有楷模的意思,表示书写的法则有“法”可依,有楷模可依。 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有了规范、统一的书法审美和法则。魏晋、唐留下来的法帖、法书,直到现在都被奉为书法的最高审美范本,被欣赏临摹、感叹致敬。 《瞭望》:所以在您看来,书法远不只是一种书写的技能? 孙晓云:书法绝不仅仅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字书写技能,更是一种审美追求、情感呈现和精神表达。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蕴含着巨量的审美信息,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和美学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之一。 《瞭望》:您眼中的书法美在哪里? 孙晓云:书法的美,基于的是汉字的美,而汉字担得起“大美”二字。粗略概括,至少有字义美、字形美、字音美三个维度。在汉字造型、结构、用笔上的美,是要靠长期熏陶、目染、练习,才能真正体会到的。 《瞭望》:能否举个例子谈谈您在书写中体会到的东方的文化思维方式? 孙晓云:比如书法讲究“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与儒释道的思维方式高度契合。倡导推崇平衡和谐、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不强拗造型,写字如修行,静谧似禅定,排除外界五光十色的干扰以及内心杂念,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笔画,避免走向过度的极端。
37000cm威尼斯 今年春节,对安阳殷墟而言意义非凡——这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也是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节。 洹河畔的博物馆门口,红色的“巳巳如意安阳年”主题展板格外醒目,游客们排起长队,等待与三千年前的文明“对话”。 殷墟博物馆内,游客们正在观赏展出的刻辞卜甲。新华社记者 郭依格 摄 这股热潮早有预兆。2024年2月新馆开馆后,殷墟博物馆全年接待游客超过152万人次。馆内咖啡厅适时推出甲骨文咖啡,服务员与记者开玩笑说:“游客多的时候每天忙不过来,手臂都快练成青铜器了。” 这是殷墟博物馆内热卖的甲骨文“蛇”字咖啡。新华社发 “这里的年味有文明的滋养!”从天津专程赶来的李先生感叹道,“我们几乎一放假就带孩子逛博物馆。趁着孙子放寒假,我们带他来这里,不仅是感受年味,也能认识历史、认识中华文明。” 春节期间,殷墟博物馆将甲骨文字“蛇”作为亮点,策划了“众里寻‘它’——商代蛇文化展”“集契风华——2025年乙巳新春魏峰甲骨文书画艺术展”等特色展览活动,让游客通过展览和书法艺术,了解“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这是2024年5月1日,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排队进场。新华社发 “除夕到大年初七,来殷墟博物馆的游客日均1.2万人次,其中很多都是全家人一起出行。”殷墟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李文静向记者介绍道。 为提升公众参与体验,殷墟博物馆策划了“巳巳如意安阳年”特别社教活动。其中《大邑商里有个“它”》研学课程与“蛇蛇争霸赛”深受小朋友喜爱。通过游戏来了解甲骨文“蛇”字,让小朋友们亲身感受文字的魅力,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小朋友们参加殷墟博物馆“巳巳如意安阳年”社教活动。新华社发 “通过逛博物馆了解家乡,越逛越觉得自豪!”安阳本地游客翟女士带着一家老小来参观,她告诉记者,殷墟博物馆是这个寒假她带孩子打卡的第一个博物馆,之后还打算在本地继续博物馆之旅。 从甲骨文趣味游戏到“商代年夜饭”,再到青铜纹样手工体验,这些丰富的新春活动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也增进了游客对殷商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正如一位游客所说:“以前带孩子逛博物馆容易走马观花,今天孩子主动问‘商朝人怎么过年’‘甲骨文怎么写我的名字’。”这种从“看”到“问”再到“做”的转变,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体现。 游客参与博物馆内新春游戏活动。新华社记者 郭依格 摄 “甲骨文、青铜器作为重要且最具特色的殷商文明元素之一,将其与春节民俗相结合,在创新文化传承的同时,能够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爱上传统文化。”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甲骨上刻着的“蛇”字蜿蜒盘旋,青铜器诉说着三千年前的殷商故事。夜幕中的殷墟,红灯笼映着古老的夯土城墙,三千年前的文明心跳,正与这个时代共振出新的节拍。(记者:郭依格、任卓如)
37000cm威尼斯 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8%,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3亿人次……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澎湃活力。景区人头攒动,商圈年味浓郁,火热的氛围绘就欣欣向荣的新年图景。 消费市场活力足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日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8%,其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9.9%和12.3%。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支持下,家电家居类商品消费增速较高,旅游游览、文化艺术体育服务需求旺盛,粮油食品消费增势较好。 补贴政策加力带动家电家居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春节假期,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6.4%,其中,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同比增长226.8%。手机、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纳入购新补贴范围,让消费者获得实惠,带动通信器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1.9%。建筑及装潢材料等与家居装修相关的商品销售呈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5.5%。 旅游服务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春节假期,旅游消费市场火热,旅游相关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5%。逛庙会、赏灯会、剪纸、漆扇等年俗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休闲观光活动、公园景区服务、游乐园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1.9%、59.5%、14.1%。结合当地特色为游客提供更个性化住宿体验的民宿行业受到游客欢迎,民宿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6%。 文化艺术体育服务热度大幅上升——春节假期,各地围绕冰雪、演艺、民俗等主题开展诸多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艺术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6.3%,其中,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艺术表演场馆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3.9%、65.9%。春节假期,消费者较为注重体育娱乐及运动健康需求,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健身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24.1%。 食品类商品消费增势较好——春节假期,各地食品市场供应充足,粮油食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9%,其中面包糕点、肉禽蛋奶、粮油零售同比分别增长29.9%、16.9%和14.7%;百货零售、便利店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2%和16.1%。 文旅融合年味浓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 春节申遗添喜庆,文旅融合年味浓,各地深挖春节“非遗”文化内涵,策划举办庙会、醒狮、英歌舞、龙舞、板凳花灯龙等年俗活动,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春节期间文艺演出丰富多彩,戏曲、曲艺等传统节目备受欢迎;博物馆过大年成为热门选择,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客流保持高位,打卡特色展览成为过年新风尚。 冰雪旅游仍是春节旅游的热点,亚布力、阿勒泰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人气高涨,湖北、江西、浙江等地也推出冰雪项目,为南方冬季旅游市场注入新活力。同时,海南、广西、云南等避寒目的地吸引广大游客南下温暖出游。夜间文旅消费亮点频现,山西“平遥盛景”灯光秀、安徽黄山“鱼灯”夜景、江苏周庄“江南绮丽”夜间游船、四川自贡“彩灯大世界”等夜间文旅项目活力十足。 春节文旅消费场景推陈出新,陕西西安《夜谭·白鹿原》山谷光影秀呈现震撼视听效果,湖南浏阳“烟火浏宿中国年”活动将多媒体与烟花表演相互融合。新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宇树科技机器人春晚后亮相浙江乌镇,多地举办AI主题科技庙会,多个景区实现AI导览、拥堵预警等功能,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今年春节,入境旅游市场稳步走高,过境免签、支付便利化等利好政策和“欢乐春节”系列活动效果叠加,进一步增强入境旅游吸引力。新春灯会、非遗展示、戏曲演出等成为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春节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计保障1436.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6.3%。其中,内地居民出入境767.1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5%;港澳台居民573.7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5.6%;外国人95.8万人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22.9%。共计查验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52.5万架(艘、列、辆)次,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14.4%,全国海陆空港口岸通关平稳有序。 春运出行创新高 春节假期,春运出行总量再创新高。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30684.5万人次,其中,铁路客运量9626万人次,公路人员流动量218293万人次,水路客运量941.3万人次,民航客运量1824.15万人次。 2月4日正月初七,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704万人次,再次创下春运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邮政快递业总体运行安全平稳,寄递渠道畅通有序,行业业务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超19亿件。其中,揽收快递包裹11.45亿件,与去年农历同期相比增长31%,投递快递包裹7.82亿件,与去年农历同期相比增长26.7%。 一件件包裹不仅承载了温情与祝福,也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活力与潜力。快递包裹量的良好增长,进一步凸显邮政快递业保通保畅、递送温暖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自春运开始以来,全国邮政快递业揽收快递包裹80.35亿件,与2024年春运同期相比增长37.6%;投递快递包裹86.46亿件,与2024年春运同期相比增长35%。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国内主要快递企业陆续结束春节模式,网络运营转为日常模式。分拨中心、网点逐渐恢复常态,部分返乡的快递小哥、货车司机和客服人员等回到工作岗位,迎战返工返学所带来的业务高峰。 为保障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安全稳定、欢乐祥和的假期,春节期间,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动态分析研判风险隐患和安全形势,对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领域、重要场所安全防范和应急救援准备等工作进行再部署。根据应急管理部消息,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以上灾害事故。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结合地方和行业领域特点,紧盯矿山、危化、工贸、消防、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和旅游景区、交通枢纽、大型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全力保安全、护稳定。(记者 鲁元珍 彭景晖 陈 晨 訾 谦 姚亚奇 董 蓓)
37000cm威尼斯 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 题:这个春节,越来越有文化味儿! 新华网李欣 王碧姣 杨阳 春节假期刚刚过去,中国年的味道还未走远。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除了贴年画、逛庙会、赏花灯、舞龙舞狮……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外,更多年轻人开始“主导”过年,“非遗游”“赛博年货”“新中式”等话题也频频冲上社交媒体的热搜,让新春佳节多了不少文化元素和全新体验。 2025年1月29日,游客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游玩。新华社发(陈熙 摄) “文创年货”受欢迎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有着自己的时间表。置办年货,往往是这场盛大节日最具仪式感的起点。除了柴米油盐等传统年货,具有文化内涵和情绪价值的创意年货,今年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在社交媒体上,“过年氛围感拉满”“用艺术开启新年”等话题浏览量均超亿次。 “这么有寓意的春联福字一贴上,家里过年的氛围感顿时来了!”作为春节的重要文化符号,春联牢牢占据着家家“新春氛围感”的C位。在高校工作的张女士介绍,今年特意选购了国家图书馆的春联,将典籍中的记载与纹样相结合,既有颜值,又有深意,体验了一把“古籍里的春节”。 国家图书馆文创“福禄东方年礼”(中国国家图书馆供图) 喜爱文学的王先生则选购了同样文化味浓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春联。“我们的春联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文创部工作人员肖雨然介绍,今年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横批“吉庆有余”,是由蜀后主孟昶提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还有五张福字,选自欧阳询、颜真卿等五位大家的字体。”网友“飞儿90柠萌”评论说,“文化含量高达99.9%”。 人民文学出版社“长乐永康·2025乙巳蛇年新年礼盒”(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创部供图)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佳认为,文创设计通过创意手段,将文化元素、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新表达。 去年爆火的冰箱贴和毛绒产品,今年春节期间也表现亮眼。财神冰箱贴、毛绒发财树、蛇年玩偶……都被安排到“新春氛围组”。“期待好运、图个吉利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怀,我们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头部毛绒品牌“问童子”主理人沈泽认为,“这些产品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情绪需求,让人共情、获得心灵慰藉。同时,个性化的‘年货’也展示消费者的性格与品味,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年轻人用彰显自我个性的方式来庆祝新年,并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结合,让传统年变得生动、鲜活。”沈泽说。 新中式成新春战袍“顶流” 2025年总台春晚开场秀《迎福》中,李子柒惊艳亮相,其融合了十三项非遗技艺的“战袍”迅速引发热议。 不止春晚舞台,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烟火里、民俗庙会的喧嚣中、热门景点的打卡处……身着新中式的身影随处可见。“‘新中式’不仅款式与春节适配度拉满,更难得的是很多融入了吉祥寓意纹样的设计。” “今年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有蛇文化符号的马面裙、汉服,这些文化现象或者说新时尚,表现出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也体现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毛巧晖说。 “云纹、宝相花纹样、花卉纹样、植物纹样经常被运用到‘新中式’服饰中,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同时融入了美好寓意。”杭州观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舒畅说,“随着国潮兴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新中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通过设计手法进行创新演绎,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性需求。” 2025年1月31日晚,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国古城景区,两名穿着传统服饰的小女孩在观赏花灯。 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我们经过近20年的时间,走过10余个省份、30余个民族,建立了‘民族美学纹样数据库’和‘民族手工艺者数据库’,将民族纹样和传统手工艺融入时尚元素,转化受到市场好评的国货潮品。”依文集团一名设计师介绍。 去年,山东曹县马面裙火爆“出圈”。今年春节,曹县汉服线上线下订单仍旧火爆。“大部分是年轻人购买,尤其是大学生人群的下单很多”,曹县东汉仪天下服饰有限公司的蒋震认为,大家都想在过年的时候穿得有文化味儿、有个性,“新中式”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在白墙黛瓦的安徽宏村,东北游客杨女士给六岁的女儿也安排了一组“新中式”旅拍。“除了给孩子留下一份别样的春节记忆外,这也是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好机会。”杨女士说。 “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依文集团的设计师说,“新春佳节,穿着‘新中式’能够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展现文化自信,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非遗游”成假日旅游新潮流 春节的“主场”不仅在家中,也在充满年味的旅途中。随着申遗成功,“年味游”“非遗游”成为热门玩法。 中旅旅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推出的“中华文化发现之旅”等线路备受青睐,特别是“冰雪体验游”“民俗体验游”“非遗探秘游”和“美食寻觅游”等特色线路,预订量大幅增长。 “从平台上酒店预订量增幅来看,热度蹿升最快的都是‘年味儿’爆棚的小城。”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蔡木子介绍,蕴含“登高”意头、今年新增众多非遗表演的黄山市人气爆棚,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逾一倍,而年味浓厚、特色民俗众多的广东潮汕,福建福州、泉州等预订量也均有大幅提升。 “我每年都会选一个有特色的地方,带着家人去感受不同的年味儿。今年去了福州,过年氛围和北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北京游客王女士说,“最震撼的当然是游神了,还有巨型的烟花场景,气氛非常浓烈,除了视觉上的,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心灵的触动。” “作为家长,希望让孩子有沉浸式的体验,感受传统节日民俗和非遗的魅力。现在大城市里的小孩,真正有这样感受的机会非常少。”王女士说。 2025年1月15日,鱼灯表演队伍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巡游。CICPHOTO/施亚磊 摄 东北游客杨女士则被短视频平台的黄山鱼灯巡游吸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原来真的存在,跨越千百年,还在传承和创新,这是中国人才有的浪漫。” 除了感受氛围,亲自上手“触摸”非遗则更为直观。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五日,“非遗”搜索量同比上涨212%,“非遗体验”搜索量上涨387%,“非遗手工”搜索量上涨790%,近四成非遗搜索者为00后年轻人。 河北游客陈先生一家今年去了云南大理过年,还带着孩子体验了一把国家级非遗“白族扎染技艺”。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以来,“白族扎染技艺”搜索量同比上涨453%。云南省级非遗“瓦猫制作”搜索量上涨652%,“甲马木刻版画”搜索量上涨671%。 美团旅行运营人员梁媛表示,游客从非遗中领略“深度旅游”,走得更深入、更小众、更会玩。“非遗过大年”除了拓宽玩乐体验外,也让游客“多留一晚”,有利拉动本地消费、促生新业态,助力小店经济蓬勃发展。 文博馆里“年味儿”浓 “新年好,给您‘送福’了!”1月29日,大年初一,中国美术馆入口处,是张张笑脸和声声祝福,这是美术馆每年的传统活动“送福贺新春”。今年的“新春福袋”特别收录了馆长吴为山亲笔书写的福字和对联,以精美印制的形式赠予观众。 观众易女士高兴地举起福字合影,“美术馆里,不止有热闹的年味,更能感受到文化气息和美的力量。” 近两年,“博物馆热”持续升温。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超14亿人次。蛇年春节,不少人也选择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地,看展览、学知识、品书香。 如果想一次性体验不同地方的年俗,春节期间,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正在举行的“过年——春节主题展”展示了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过年——春节主题展”现场,观众正在体验杨家埠木板年画。(受访者供图) “既喜庆又‘出片’,能让孩子了解春节文化。”张女士的九宫格朋友圈里晒满了她和孩子的喜悦瞬间,她说,“带孩子去博物馆要考虑趣味性,这个展览里有很多非遗手工活动,孩子亲身体验,玩得不亦乐乎。”该馆社会服务部张璟介绍,展览吸引了全年龄段的观众前来参观,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参观的现象十分普遍。 古色古香的北京南池子美术馆中,正在举办的新年大展“点戏一本”,以皮影和剪纸为灵感,邀请了13位当代艺术家与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为游客编织了一出非遗文化的奇幻梦境。南池子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张瑜洋表示,“新年大展借鉴古代年底唱戏的传统,部分观众可以点选自己喜欢的皮影剧目,既是点戏者,也是入戏者。在春节期间‘开箱’,点一出‘好戏’,寓意着为新的一年开启好运之门。” 以麻辣烫玩偶等文创产品火爆出圈的甘肃博物馆,春节期间也“不打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他们不仅关注展览内容,还对文创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博物馆正在积极研究年轻人的审美,通过打卡等形式吸引他们关注展览背后的故事。”馆长班睿说,“将看展列入必去之地,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2025年春节注定是一个非常的存在,因为2024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这个节日的风采,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一直以来伴随着我们岁月更迭的文化传统。”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说。 春节申遗文本中如此描述:“‘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春节,连接着历史与现在,有我们对国泰民安、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古今之间共通的文脉赓续。正如一位观众在博物馆留言簿上写下的话语:“春节,既是中国人岁岁年年期盼的团圆,也是生生不息的创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