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37000cm威尼斯文化中国行|2024,我们共同经历这些文化热潮

37000cm威尼斯  回首2024,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热血沸腾;总有一些地方,让我们印象深刻。这一年,中国文旅市场呈现出活力四射的新图景,消费场景愈发丰富。   一同回顾,2024,我们共同经历的文化热潮。   ■文博旅游热:“为了一个展,来赴一座城”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来博物馆看展览、看文物、感受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大展不断,持续上新,“追展”达人们直呼“看不过来”,“观文博”已经成为人们去各地旅游清单中的“必选项”。   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为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于4月28日正式启用。作为人文新地标,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   “连三地、汇三江、合三馆。”艺术中心状如巨轮,长近360米、高78.5米,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超4万平方米,共享公共区域3.5万平方米。   走进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788件古代埃及珍贵文物与数十件中国古代文物同时展出。展览于2024年7月1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2025年8月。这是近20年来埃及在境外举办的最大规模文物展,其中95%以上的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400余件古埃及重要墓葬区萨卡拉最新出土的古埃及文物实现“世界首展”。   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于今年11月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经过全面升级、创新改陈后,书画两馆在内容、功能、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提升。据悉,上海博物馆共准备了6套书画方案以备轮换,将每半年更换一次展品,3年总计将展出1200件作品,首次亮相或久未露面的馆藏书画精品将陆续呈现。   拼图:(左上、右上)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左下)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中国历代书法馆(右下)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   为了满足更多的参观需求,不少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取消闭馆日、改进票务系统……   拼图: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感受“文博热”:(左上)“风展红旗如画——馆藏红色经典文物展”(右上)“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左下、右下)“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   据统计,截至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年观众累计预约已超63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同比增长10%;暑期,每天有近160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即便是在淡季,每天也有近52万人预约。“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一种常态。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截至目前,国博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超六成,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走进博物馆,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   ■文创产品热:小小冰箱贴,撬动“大经济”   精美别致的凤冠冰箱贴、自带夜光效果的天宫藻井冰箱贴、玲珑剔透的“小粉炉”甜品……今年,不少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走红,供不应求,很多消费者甚至排队抢购,“爆款文创”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两款“凤冠冰箱贴”,一跃成为近20年来国博的文创“销冠”。围绕“凤冠”这一IP,国博又陆续开发了笔记本、徽章等10余款系列产品,均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以冰箱贴为代表的“文创热”将博物馆功能再拓展,进一步拉近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各地博物馆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打造了一系列既符合当下审美、又具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品类也更加丰富。例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参照太阳神鸟金饰等六个标志性文物推出的月饼礼盒,南京博物院结合馆藏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推出的“小粉炉”甜品,河南博物院以商代“妇好鸮尊”为原型打造的立体拼装积木……   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各博物馆内的“明星文物”,文物的“流量”带动了文创产品的“人气”,进而促进消费。上海博物馆暑期推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文创销售额截至11月底已突破1.4亿元;三星堆博物馆前10个月文创销售收入达1.5亿元;近百家博物馆参加天猫“双11”活动,开售首日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400%……人们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精美“走心”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正契合了这种需求。   文创产品不仅为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带来了可观收入,还带动了设计、加工、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7月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位列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文创从业人员已超百万人,文创市场规模呈增长态势,相关人才需求持续增加。   ■旅游演艺热:精品演出成为“城市新风景”   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常演不衰,新编历史舞台剧《赳赳大秦》让文物“活”了起来,驻场演出《无界·长安》带火了非遗,创新舞台剧《鼓》奏响“中国古代交响乐”……在千年古都西安,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让演艺市场迸发新活力。截至11月底,今年西安大型驻场演出21部,演出近3.6万场,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   目前,西安大型驻场演艺涵盖歌舞秀、历史剧、音乐剧等多种类型,令人目不暇接,跟着演艺游西安已成新潮。   放眼全国,演出已成各地文旅宣传一大发力点。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演出场次同比增长26.37%。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打造新生代潮玩聚集地,支持打造一批演艺新空间”。   从上海的《不眠之夜》到北京的《边城》,从山西的《又见平遥》到贵州的《天酿》,从湖南的《恰同学少年》到湖北的《知音号》…… 随着沉浸式演出不断涌现,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演艺新空间或“嵌”于街巷之中,或“镶”于景区之内,带给观众“以身入戏”“主动参与”的观赏体验。   日前,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推出《一梦入红楼》迎新年主题夜游系列文化活动,将《红楼梦》经典故事通过光影、演艺、沉浸式体验等场景呈现给观众,打造深度融合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4年,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趋势下,人们更加追求“文化味儿”更浓的旅程,用文化发现一座城的更多“打开方式”。   编导:于跃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08 2025-01

37000cm威尼斯香港故事丨时尚艺术家郭培:逐梦之旅 向美而行

37000cm威尼斯  新华社香港1月5日电 题:时尚艺术家郭培:逐梦之旅 向美而行   陆敏、黄茜恬   郭培与香港有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不久的她在一家公司做服装设计师,当时专程来香港采风,了解服装市场和设计风向。   那是她第一次到香港,也是人生第一次出境。“那时候我们真是什么都没见过。”这令她“大开眼界”的第一课,是在香港上的。   在驰骋国际时装舞台多年后,郭培第一次回到中国的博物馆展出自己的作品。这第一站,又是香港。   2024年9月19日在香港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的展厅中拍摄的郭培的作品。 新华社发(王申摄)   2024年9月,应香港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以下简称M+)邀请,郭培来港举办大型主题作品展“郭培:艺想天开”。在为期7个多月的展期中,作品展共展出40多件原创设计服装作品,M+的官方介绍称她为“时尚艺术家”。   站在M+偌大的展厅里,郭培显得十分娇小,身边一个个风格各异的服装造型,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风又国际范儿。从普通设计师到如今的时尚艺术家,郭培走了近40年。   时尚艺术家郭培在香港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的展厅中接受采访(2024年9月19日摄)。 新华社发(王申摄)   身处服装行业时尚前沿,郭培亲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1982年,郭培在招生简章里看到了服装设计专业。她对妈妈说:“我想报这个。”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服装还需要设计吗?”   “那个年代,一身衣服既可以穿去买菜,也可以上班,还可以赴宴。”郭培说,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个性化需求日益得到关注。   顺应这一趋势,她成为中国最早一批高级定制服装设计师。1997年,郭培创建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公司,由此开启了她的时装艺术逐梦之旅。   郭培说,当设计不为某个特定的对象服务,而是听从于内心强烈的表达欲时,艺术灵感就出现了。   2024年9月19日在香港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的展厅中拍摄的郭培的作品。 新华社发(王申摄)   在郭培看来,按客户要求量身定制的服装是“商品”,而她放飞心灵完成的创作是“作品”。“商品只能进商场,艺术作品才可以进博物馆。”郭培有让作品走进博物馆的“执念”。   在节假日,她会随身带一个本子,画下随时闪现的灵感火花。她在博物馆的展品,很多都是由这样的设计草图而来。而这些奇思妙想一旦投入制作,她就不惜代价,采用最好的材质和技艺,精工细作。   2024年12月14日在香港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的展厅中拍摄的郭培作品。 新华社记者 赵曼君 摄   在制衣技艺中,她最钟爱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其作品绮丽繁复的刺绣总是令人惊艳不已。她经常飞到世界各地观摩刺绣精品,和绣工一起钻研如何让传统技艺融通中外所长,提升对当代审美的表现力。   展厅中,一件名为“大金”的金色长裙,裙身整体形似一朵倒扣的莲花。上面的朵朵金花,是用金线以盘金绣等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绣上的,营造出别具金属质感的浮凸效果,并缀以水晶和水钻,璀璨夺目。   2006年,郭培在北京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发布了自己的作品“轮回”系列,“大金”正是这场时装秀的压轴登场礼服。一位时尚主编跑到后台找郭培,激动地说:“我们中国设计师终于有这样的作品出现了!”   “那时还不知道如何定义它。”但郭培心里明白,多年来在创作上的摸索获得了突破。   在“大金”发布后不久,有客户想花500万元人民币购买。郭培犹豫了好几个晚上,最后她想明白了:“我知道有些东西不是商品,不能用钱去定价。对我来说,它是无价之宝,不能卖。”   2024年9月19日在香港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的展厅中拍摄的郭培的作品《黄皇后》。 新华社发(王申摄)   郭培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黄皇后”此次也来港展出。这件黄色斗篷以真丝和金线织就,配以花卉纹样刺绣,裙摆长4米,重达25公斤。2015年,在纽约的一场慈善晚宴上,美国歌星蕾哈娜穿着它惊艳亮相,也令郭培在国际时尚界“一战成名”。   郭培是第一个连续5年获得法国高级定制和时尚联合会官方正式邀请,在巴黎高定时装周连续举办10场作品发布会的中国设计师。   许多外国观众在看到郭培本人之后都惊讶于她的娇小,因为她的作品是那么高大,充满女性自信和力量感。“那是我的内心世界。”她的内心坚定勇敢,一路向前。   如今,郭培的时装秀常常一票难求,作品也多次受邀到世界多地的博物馆展出。   时尚艺术家郭培在香港当代国际视觉文化博物馆M+的展厅中接受采访(2024年9月19日摄)。 新华社发(王申摄)   两年前接到香港M+邀请的时候,郭培2024年的展览计划已有欧洲的博物馆在联络洽谈。当看到“香港”两个字时,她眼前一亮,当即跟团队表示希望把香港的安排提到最前面。   “我非常期待这一次的展览,期待我的同胞能在家门口看到我的作品。”她说,这是回家的感觉。   郭培多年来珍藏的作品已超过1500件。她打算,将来的某一天,把这些作品分送给全世界的博物馆。“保存它们不是为了我的荣耀,这些心血之作是我生命的奉献,希望它们能启发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让世界向美而行。”
08 2025-01

37000cm威尼斯2024·百姓身边科技事丨数智科技联通“诗和远方”

37000cm威尼斯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数智科技联通“诗和远方”   新华社记者宋晨   在多种现代无损分析手段支持下,深藏地下千年的文物重新熠熠生辉;在沉浸式演出中,历史名城再现当年文化盛景……   回首2024年,数智科技以“云游”拓宽“触达”边界,活化历史文物、演绎人文之美、提升文旅体验,联通“诗和远方”,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   技术赋能 让文化“可感可触”   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与馆藏文物鹰形陶鼎跨越时空对话,到江西省博物馆文物“显眼包”集合跳舞,各地文物在互联网上“苏醒”。它们不仅在屏幕上“动”起来,还能说会唱、能歌善舞,甚至可以实现与场景的有机互动。   沉寂千年的陶俑、青铜神兽、石刻造像等不再只是博物馆中静默的展品,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拥有了鲜活的气息,变得栩栩如生。   借助三维数字化复原,“国宝”曾侯乙尊盘有了“数字化”分身;通过数字化手段直观呈现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高清细节,使观众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采集2200套、12583件明代官窑标本,形成约30万条基因数据,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提供数据支撑。   5G、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历史遗存、文学经典、艺术作品焕发新的光彩,让文物“说话”,让历史与文化变得“可感可触”。   服务升级 让体验“提质增效”   “数字+”,不仅“加”出了文旅新场景,也“加”出了服务新模式。   一方面,设施设备不断升级换代。浙江美术馆“藏品云”以“典藏大脑”“数字驾驶舱”等构建起跨省的美术藏品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助力美术典藏资源智联共享惠民;国家自然博物馆应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数字人,提供沉浸式导览服务,提升游览趣味性、便利性。   另一方面,服务模式和运营管理不断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旅游企业可以更精准地洞察游客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供个性化服务。   杭州城市文旅智能体“杭小忆”通过“碰一下”交互技术,实现了“在场即在线”的概念。游客不仅可以在线预订和查询信息,还可以通过“碰一下”技术,在线下直接完成消费,实现线下流量向线上导流的良性循环。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4》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旅游内容创作、旅游分析预测、旅游数据分析、个性化营销内容产生较大影响,正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场景上新 带游客“穿越时空”   数字技术的迭代演进,为游客挣脱想象束缚、打破时空边界提供可能,旅游的风从“风景”吹向“场景”。   传统式的观光旅游,正在被体验式旅游所替代,研学旅行、城市漫步、沉浸式演出等新的旅游关键词持续涌现。   在河南中牟县,独特的“幻城”建筑里演出的戏剧讲述着中原大地土地、粮食与传承的故事;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创新打造“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作品,再现红军长征历程,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重庆,“洞舰1号”主题景区将科技娱乐的交互、沉浸式感官的震撼、高参与度的非玩家角色演绎体验融合……   一座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与价值,焕新“场景”吸引各地游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数据、大模型、算力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正快速融入文化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创意和数据等文化生产要素也在加速融入相关产业生产过程。   专家表示,当文化领域不断发掘新意、创造新品,从容大方地展现中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人民的自信自强便从心底油然而生,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08 2025-01

37000cm威尼斯文华映长安——古都西安守正创新推动文化繁荣实践观察

37000cm威尼斯  何为长安?   她是有3100多年建城史、累计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留下的文化瑰宝灿若星河。   她又是推动文化繁荣的现代都市。一年20余部驻场演艺呈现人文之美,院团改革步稳蹄疾,“文艺陕军”再写辉煌……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万点繁星落人间,长安遍地尽琼花。今年前三季度,西安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   游客在西安大雁塔下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4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悠悠文脉,绵延千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西安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城墙脚下、大雁塔旁、曲江池畔,一幅走向文化繁荣的图景徐徐铺展,城市创新发展活力澎湃。   文脉隽永 长安锦绣   随军出征、家书告白、沙场鏖战,台上,伴随着主人公“黑夫”的人生选择,秦王朝一统山河的长卷渐次展开。台下,水雾风袭来,坐席随剧情前进,观众沉浸于历史的风云激荡,如痴如醉……   这是以“云梦睡虎地黑夫木牍”为灵感创排的大型历史舞台剧《赳赳大秦》演出现场(2024年9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自9月在西安西咸新区首演以来,这部以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家书“云梦睡虎地黑夫木牍”为灵感创排的演出已吸引15.8万名观众,几乎场场爆满。   剧院正位于当年“秦王扫六合”的起点。“剧目演绎图存求变的恢宏史诗,剧场建筑凝结了中华美学。”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说,由一部剧看一座城,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这是驻场演出《无界·长安》演出现场(2024年2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一眼千年。历史的凝视,留驻在古都的寻常巷陌,启迪着而今的文艺创作。音乐剧《丝路之声》开启巡演;驻场演出《无界·长安》带火了非遗;秦始皇帝陵所在地西安市临潼区,演出《复活的军团》被外国游客称作“读懂兵马俑的说明书”……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一隅的古迹遗址、史书典籍中的传世经典、市井民间的古老技艺,都能触发无尽的艺术灵感。”临潼区区长苗吉说。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游览(无人机照片,2024年2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截至11月底,今年西安大型驻场演出多达21部,演出近3.6万场,接待游客超1600万人次。不断积累的文化自信,培育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素养,也让城市日新月异。   人的气质在变。鄠邑区蔡家坡村,草垛变身艺术装置,农民的笑脸登上墙画。昔日贫困村走上“艺术乡建”之路,年旅游收入超过1400万元。曾询问“啥是艺术”的村民韩养权,把镜头对准身边一草一木,办的影展火爆一时。   文化产业蜕变。曾经的“西部电影”策源地,又在新赛道一路领跑。据业内估算,西安现有微短剧创作公司200多家,产出全国约60%的剧目。陕西文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康远飞说,从亲情题材到乡村振兴再到凡人善举,新时代有无数值得诉说的故事,出精品成为行业共识。   游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拍照(2024年8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城市气韵蝶变。公园里、转角处,秦砖汉瓦、碑帖钱币……一座座特色博物馆不期而遇。近年来,西安每年至少新增或改造一个文博场所,163座博物馆遍布全城,平均每8万人就拥有一座。   西安市文旅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西安接待游客总花费突破3100亿元,再创新高。全市有汉服经营单位2000多家,居全国前列。西安市文旅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李鹏说,汉服国潮热、唐诗研学热和旅游演艺热等,是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   守正创新 活力迸发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这是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曾经的主打演出。眼下,展示节气文化的《二十四个奶奶》、重现人民音乐家风采的《遇见星海》、致敬航天英雄的《摘星星的孩子》,越来越多富有中国气派的原创剧目登上了这家国有院团的舞台。   “儿童剧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窗口。”西安儿艺总经理王丽虹说,我们将目光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新时代伟大实践,发现“以剧育人”的好选题层出不穷,广受市场欢迎。   变化绝非一蹴而就。曾几何时,西安的文艺院团普遍面临“生死考验”:人才断代、剧目断层,一度要靠“救济粮”维持。   困则思变。成立艺术委员会聚焦主业抓创作,打破“大锅饭”实行动态薪酬,追赶文旅融合热潮延长产业链……久久为功,死水被彻底激活。   再回首,戏剧、影视、文学已是百花齐放。通过成立西安文艺发展研究院、实施“长安新篇”文学创作计划等举措,近年来,西安有话剧《路遥》、电影《柳青》等近20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舞剧《门》等精品剧目在全国巡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只有紧贴时代脉搏、紧扣人民需要,作品才能叫得响、立得住、传得远。”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蔡鑫说。   厚植沃土,与时偕行,古都文化样貌愈发多姿。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无人机照片,2024年3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登临城墙北望,唐大明宫遗址里文物、园林、遗址完美融合。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副主任颜可说,在原真性保护基础上,遗址区做了48个古建筑的数字化复原,结合沉浸式场景,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移步换景。西安市长安区,抢救性保护建成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原生态呈现传统民居的建筑美学,每年数十万学生到此研学。   对文化的敬意,同样彰显在城乡发展的细节之中。   改造后的西安市新城区坤中巷,小卖部、老街巷、铁路工人的形象被绘于墙壁,留住温情记忆;秦岭脚下的鄠邑区,环山公路串起乡村美术馆、数字游民社区等艺术空间,曾经的千村一面变得五彩斑斓、书香四溢。   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村民王岩与以他本人为主题的乡村壁画合影(2022年7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文化艺术赋能,城乡正在互为生活场景。”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文化塑造城市精神,涵养人的品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长安无界 文明交融   晨光熹微,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州坎特市,中吉联合考古队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我们基于大遗址考古的思路,和当地同行一起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等工作。”中方考古队员史砚忻说。   此去长安六千里。2018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共同发掘世界遗产红河遗址,并对楚河流域中世纪城址进行系统调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开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古老丝路上,如今文化、商贸与艺术交融交汇,碰撞出绚烂火花。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在西安举行(2024年9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这是人文交流的新局面。从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到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合作平台日益广阔——丝路国际艺术节、电影节等已成品牌,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西安国际传播中心陆续揭牌……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西安文旅推广活动上,文化学者塔里姆·德莱对仿唐乐舞、民乐演奏赞不绝口:“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着迷。”   这是民心相通的新故事。参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建设后,哈铁快运中国分公司副总经理奥扎斯·阿类别洛夫携妻儿到西安定居。三个孩子从不会说中文到可以顺畅交流,中华文化的熏陶让一家人爱上西安。“中国已是第二故乡。”他说。   更多“老外”则在说走就走的旅行中领略古都风姿。今年1月至9月,西安口岸入境外国人超过8万人次,同比增长2.6倍,其中使用免签政策入境的3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6倍。   消费者在“中欧班列(西安)进口商品年货节”上挑选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2024年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合作共赢的新场景。自5月开园以来,灞河岸边的中亚公园里,水幕电影《你好中亚》吸粉无数。不远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体验馆内,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塔吉克斯坦的蜂蜜,中欧班列拉来的中亚商品琳琅满目,占到该馆销售额的40%。   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说,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建有农业物流加工园,定期组织外籍员工来西安参观文化古迹,“他们对中国朋友的称呼,渐渐从‘你们’变成了‘咱们’”。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文华胜处长安在。寻觅西安,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基因传承至今,并在新时代繁荣兴盛。从长安出发,延续千年的友好合作之路,正不断续写着文明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文字记者:沈虹冰、陈晨、杨一苗、李亚楠、蔡馨逸   视频记者:吴鸿波   海报设计:张桢   统筹:郝静、杜子璇、方思贤、冯筱晴
08 2025-01

最新动态

37000cm威尼斯广告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会议策划、会议设备、灯光音响设备提供、演艺资源,展览搭建制作的综合性服务公司。 

服务热线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弘阳时代中心二期4栋1413
邮箱:
149465113@qq.com

官方手机站

官方手机站

微信业务咨询

微信业务咨询

Copyright ©  2024 威尼斯-WWW.37000cm.COM|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浙ICP备15010367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