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 新华网上海1月7日电(记者陈爱平)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过600万人次,稳步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也见证着中外民众在你来我往中相知相近。 2025年伊始,沪上文旅市场呈现活力四射、持续繁荣的景象,入境游客与上海市民共同开启上海新年旅游市场“开门红”,解锁文旅新体验。 更方便的“China Travel” 随着中国不断优化免签政策、提升入境效率、完善移动支付,绝大多数景点实行免预约,“China Travel”吸引力持续提升。在沪上景区和街区,“打飞的”来短期旅行的国际游客明显增多。 2024年12月31日晚,斯洛伐克游客在“上海新春第一游”体验非遗拓印。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2024年11月起,中国面向斯洛伐克游客推出入境免签政策,这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斯洛伐克游客马里安和卡特琳娜选择在上海跨年。他们期待来华已久,免签政策成为加快安排行程的“催化剂”。 近日来沪的日本高松游客久保正笃也向记者介绍,早前当地人办理中国签证需至少提前一个半月准备,如今则是“说走就走”,人们周末游、短途游很方便。 携程集团数据显示,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1日,我国入境游整体订单同比翻倍,其中来自韩国、日本的入境游订单分别同比增长215%和145%。上海是入境游客最偏爱的跨年目的地之一。 位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向游客提供多语种文旅资讯活页和手册。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韩国游客李世英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输入“Shanghai Travel”便收到了无数条“必去清单”,她采纳网友建议去了外滩、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以及武康路街区。李世英说:“哪怕只会一点点英文和中文,在上海都可以玩得很自在。地铁、移动支付和外卖,都很方便。酒店和景区的工作人员以及上海市民也很友好,给了我很大帮助。” 在线下,各部门也携手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位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从支付、文旅、通信、交通等方面为外籍人员提供便利化服务。与之相距不远的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中文、英文、韩文、日文等多语种指南手册持续更新,将最新的文旅资讯提供给刚入境的旅游者。 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中国旅游研究院入境游客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将体验中国文化作为来华旅行的主要目的,美食、保健、购物等也是来华游客的主要体验内容。 马里安和卡特琳娜告诉记者,上海城市景观美不胜收,而文化体验魅力还要大于观光。他们在跨年之夜来到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地区撞钟祈福、品尝热气腾腾的龙华素面、体验非遗拓印制作等——这些传统节庆活动日益为欧美游客关注——他们大赞此行“超乎想象”。 2025年1月1日,人们在豫园商城的凝晖路赏灯。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泰国游客阿琳近日专程带着女儿“打卡”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和她同行的泰国游客们也都为场馆内珍贵的陨石藏品、互动性强的展项惊叹,“我们学到了许多宇宙知识,也直观感受到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 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认为,不仅是传统旅游观光景区,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和复古市场以及那些能体现上海乃至中国高速发展的资源都将迎来更多游客。 与游客“双向奔赴”的是,上海文旅资源供给持续丰富。“上海国际中转旅客半日游”项目自2024年上半年启动以来,已接待超过4000名外国游客,超九成游客给出了“非常满意”评价。多用途预付费卡“Shanghai Pass”推出,其支持的文旅场景日益增多。上海旅游节、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中国大奖赛等文体旅商展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上海全新升级的一日游、两日游乃至六日游线路及产品,精准满足不同客群需求。 2024年9月20日,2024年第35届上海旅游节的重磅文博活动——“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启幕。新华社记者 陈浩明 摄 上海还与多地开展合作,联袂呈现中华传统文化。自2024年9月20日至2025年1月3日举办的“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吸引海内外游客达30万人次,实现文创收入突破千万元。挪威网球运动员卡斯珀·鲁德此前来沪参赛之余观展,感叹“这里的展品仿佛将时光倒流,带我们‘穿越’中国的历史长河。” 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自2025年元旦至春节期间,上海有百余项非遗体验活动将拉开帷幕,遍布16个区,预计各类文化活动会进一步丰富,满足中外游客不同文化“味蕾”。 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一座好的旅游城市,首先经得住本地市民日常的审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分析,此轮“China Travel”中,入境游客呈现旅行方式散客化、目的地小众化、体验内容生活化等特点。游客眼里的风景,与本地居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密不可分。 2024年12月15日,导游(左一)带领新加坡游客(左二)逛上海的菜市场。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在上海市中心的乌中市集,整齐码放的鲜果鲜肉摊位、饭香四溢的小吃店,让新加坡游客李远丰一家沉浸在温馨的“烟火气”中,他们还用现金支付方式购买了一袋金桔。得知上海许多菜市场都是如此干净整洁,李远丰说,“在这里买菜心情一定不会差。” 徐家汇书院的少儿区装饰色彩明快,孩子们围着放满书的矮柜席地而坐、愉快阅读。少儿区外的过道上,拖着行李箱的国内外游客轻轻经过,用手机、相机留下图书馆精妙的建筑设计和斑驳光影,跟随志愿者了解上海徐家汇区域的“前世今生”。 打造100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新增30座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新建改建60座口袋公园、完成100个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新增30个社区长者食堂、升级改造80家标准化菜市场……这些既是2024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海内外游客的“City Walk”选择、提升他们探索城市便利度。外国人“邂逅”本地百姓生活,看到一座“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的朝气蓬勃的城市。 迎接新年,华东理工大学留学生劳拉·施密特—格拉泽与约40名留学生同学参与了“上海新年第一游”的文艺演出,她为此非常兴奋,“这座城市把文化保护得很好,大家都可以参与体验!我那些在德国的朋友们,听了也非常感兴趣。” “上海正在从‘主客共享’变为‘主客共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楼嘉军分析,“大文旅”让中国的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互动、互存、互惠。
37000cm威尼斯 新华社天津1月9日电(记者宋瑞)9日一早,法国ABE商务会展有限公司亚洲区总裁苗瑞卿就来到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只因全球会展界具有国际性和影响力的年度盛会——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在此开幕。会上,她与全球会展业人士分享信息、探讨合作、交谈甚欢。 苗瑞卿所在的法国会展公司已经深耕中国近20年,常态化在天津和广州举办3个航空航天领域的会展。她说,以在天津举办的国际直升机博览会为例,国际参展商比例已提升为现在的六成,他们愿意不远万里飞来天津参展并寻找商机,足以说明中国市场对国际企业的吸引力。 “我们进行区域市场划分时,将中国作为独立市场。”苗瑞卿说。如今,越来越多中国展会将全球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全球会展业对2025年与中国合作有了更多期待。 1月9日,参会嘉宾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苗瑞卿参加的CEFCO论坛由中国贸促会与国际展览业协会、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独立组展商协会和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等4家国际会展组织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会展业人士来天津参会。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CEFCO论坛经过20年的培育和发展,累计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会展从业人员参展参会,促成一大批高质量的会展项目落地,为推动中外会展业开放合作,引领全球会展业发展,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国际展览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柯世祺说,CEFCO论坛为全球会展人士提供分享真知灼见与宝贵经验的平台,能够让大家了解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展览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受益于CEFCO论坛“牵线搭桥”“穿针引线”,中国会展业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会展上的中国面孔越来越多。众多耳熟能详的国际会展企业落户中国的同时,一大批中国会展企业走向世界,中国会展业与国际会展业合作不断加深,实现“双向奔赴”。 1月9日,参会嘉宾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交流。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来自波兰的华沙PTAK国际展览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托马什·希普瓦已是第6次“追会”参加这一论坛。“中国在全球会展领域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我每次来中国都能找到新的合作机会和合作伙伴,我们正积极邀请更多中国企业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希普瓦说。 2024年,华沙PTAK国际展览中心围绕工业、能源与建筑、医疗、食物等领域组织了约100个商业会展活动,吸引近1000家中国展商到波兰参展。2025年,他预计这一数字将达到约2000家。 论坛上,19项合作协议达成,其中包括中展集团与波兰华沙PTAK展览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合作伙伴,也是全球最重要的会展目的地之一。我们希望将中国的参展商、参会者、买家、游客都带到波兰,促进更多贸易往来。同时,我们也将CEFCO论坛作为寻觅全球合作伙伴的窗口,共同探讨发展新机遇。”希普瓦说。 1月8日,华沙PTAK国际展览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托马什·希普瓦参加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专场活动——天津市会展业对接洽谈会。新华社发 近年来,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链博会等重大展会为全球提供了交流合作、增进互信的开放平台,让更多海外企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与中国大市场的机遇。 “会展业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国际与国内,是联通各国企业、市场和要素资源的重要桥梁,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鸿斌说,随着会展业国际规则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加快全球会展业双向开放,加强复合型高端会展人才培养和交流,增强会展在展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的功能作用,更好推动各国开放合作。 统筹:曹建礼、邵香云 记者:宋瑞 海报:实习生蔺子贤 参与采写:实习生刘睿君
37000cm威尼斯 1月9日,观众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中的艺术装置前拍照。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pagebreak 1月9日,观众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中的艺术作品前拍照。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pagebreak 1月9日,观众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中的艺术作品前拍照。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pagebreak 这是1月9日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拍摄的雕塑作品。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pagebreak 1月9日,观众在“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上驻足观看。 当日,“上海色彩”年度主题展览在历史建筑“外滩·老市府”揭幕。 新华社发(陈浩明摄)
37000cm威尼斯 展览业是观察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窗口。当前,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态势如何?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交织的背景下,展览业将如何更好服务经济发展? 在1月8日至10日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全球会展行业大咖共聚天津,围绕“聚新质生产力 谋可持续未来”这一主题,探讨行业趋势、共谋发展未来。 1月9日,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天津开幕。新华社记者潘洁 摄 中国展览业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 2024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首次实现市场化运作,党政机关、财政资金全面退出;第四届消博会把“市场化办展”作为核心理念……回眸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展览业市场化转型步伐加快,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论坛期间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全国办展面积前100位的展会项目中,政府主办展会的项目数量占比由2023年的33%下降到25%,各类主体市场化意识进一步提升,积极探索展会市场化的有效途径。 中国展览业的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际展商客商参加中国展会的热情持续高涨,经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的会员单位和展览项目数量较快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展览企业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推动展会出海。 浙江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建军介绍,经过对出境自办展模式的多年探索,公司完成了“中国展览走出去孵化平台”的建设,让更多有意向“走出去”的国内会展主办主体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在全球主要商业节点城市的办展布局。“随着中国品牌企业出海需求加大,相信将有更多国内展览主办方通过我们这个孵化平台‘走出去’办展。” 观众在会场外参观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二十周年图片展。新华社记者潘洁 摄 今年是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举办二十周年。回看过去二十年,不少中外嘉宾感慨中国展览业越来越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与对外开放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凸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中国展览业已经非常成熟,数字化工具应用让参展体验不断提升。”早在1981年就参与举办广州包装展览会的新加坡会议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俊生,对中国会展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展览行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乘VR座舱穿越北京中轴线、在元宇宙体验中心参观数字艺术展览……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6G等行业前沿技术纷纷亮相各大展会,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我们不仅要精心策划展览展会活动,还要通过沉浸式的品牌故事讲述,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互动式体验,以创新的个性化展览展示满足消费者需求。”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董事会主席查克·格鲁扎德说。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仅成为不少展会的突出亮点,也为会展业自身发展带来新机遇。“会展业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平台,而是通过更好的内容策划、场景展示来提升观众的体验和展览的成效。”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张淑芬说。 张淑芬介绍,为了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服务,香港贸易发展局自主研发了“展览+”线上线下融合平台,以实体展为主、网上智能配对为辅,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把更多潜在的生意伙伴配对给买家、展商,提升展览体验。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会展设施、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推动会展业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向现代化服务业转变。”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说,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会展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进会展场馆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会展线上智慧服务平台,让数字技术赋能会展业发展。 秉持开放合作、携手共创未来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全球会展业更应加强交流、促进合作,携手应对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进一步发挥好促进全球贸易投资的平台作用。 “我在论坛上听到最多的是携手合作而不是竞争。如果我们秉持合作精神,就可以共同努力让会展业发展得更好。”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雯歆说。 在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全球会展行业大咖围绕业内关心的主要议题进行交流研讨。新华社记者潘洁 摄 论坛期间,中国贸促会联合国际展览业协会、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独立组展商协会、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共同发布了第二十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天津倡议,发出全球会展业坚持开放合作、加强沟通对话、拥抱科技创新、强化人才培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呼声。 国际展览业协会首席执行官柯世祺表示,尽管全球会展行业已经恢复增长,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更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怎样运用新技术赋能会展业等议题需要各方加强交流、凝聚智慧、通力合作。 “我们要以合作而不是竞争的思维进行协作。紧密合作,蛋糕就会越做越大。在食品、机械制造、医药保健、生命科学等很多领域,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我们的会员期待在中国进一步挖掘商机。”独立组展商协会首席执行官文森特·波利托说。(记者潘洁)